小儿五迟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儿、五迟、齿迟、发迟、立迟、行迟、语迟。
治法
辨证施治 本病的辨证应首先辨别证的轻重:一般而言,后天失养而致,病程短者,病症较轻;先天不足而致,病程长者,病症较重。其次要辨别病在何脏:立迟、行迟、齿迟多为肝肾亏损;语迟、智力迟钝多因心气不足。本病以虚证为主,治疗多运用补养肝肾,补心养血和气血双补等治则。 1.肝肾亏损 (1)证候面色发白,目无神采,智力迟钝,筋骨痿弱,站立、行走或长齿迟缓,囟门宽大难合。舌质淡,脉细弱。 (2)治则补肝益肾。 (3)主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加减。 (4)方药山茱萸、熟地黄、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补骨脂、巴戟天、肉苁蓉、怀牛膝、桑寄生、炙甘草。 2.心气不足 (1)证候面色发白,智力不健,神情呆钝,语言发育迟缓,数岁不语,或言语不清晰。舌淡,脉细弱。 (2)治则补心养血。 (3)主方菖蒲丸加减。 (4)方药党参、石菖蒲、麦冬、远志、川芎、当归、乳香、朱砂,丹参、茯苓、酸枣仁。 3.气血虚弱 (1)证候肌肤苍白,精神不振,疲倦乏力,头发稀疏萎黄。舌淡,脉细弱。 (2)治则补益气血。 (3)主方八珍汤加减。 (4)方药党参、茯苓、白术、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炙甘草、何首乌、菟丝子。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将赤小豆研为细末,用酒调和,涂舌之上下,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2)取当归、生地黄、肉苁蓉各等量,研成细末,用黑豆煎汤取液调和成膏,涂于头部,每日1次。适用于小儿头发久不生。 2.针灸疗法 (1)针刺肝俞、肾俞、悬钟、阳陵泉、足三里等穴,用补法。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2)艾灸心愈穴或足两踝,每次三壮,每日1次。适用于语迟者。 (3)取胎盘组织液,或维生素B1 2和Bl各1支分别注射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立迟、行迟者。 3.推拿疗法推补脾经、推补肾经,分手阴阳,揉一窝风,清板门,逆运八卦,清天河水。 4.饮食疗法 (1)五加皮粥五加皮研末,调于稀粥中服用,每日3次。适用于腰脊脚膝筋骨弱而立迟、行迟者。 (2)猪蹄筋汤猪蹄筋、杜仲、怀牛膝、桑寄生。先将猪蹄筋用清水浸一夜,翌日用开水浸泡4小时,再用清水洗净,与各药一起放人砂锅内,加水,煎成半碗水左右,去药渣,加盐调味,饮汤吃筋。主治筋骨腰膝乏力而立迟、行迟者。 (3)黑豆芝麻糊黑豆、黑芝麻、核桃仁各等量,白糖适量。将黑豆、黑芝麻各炒熟研末,核桃仁炒熟切成碎块,加入白糖混和,开水冲服。适用于发迟及头发枯黄。 (4)益智丸益智仁、远志各等量,桂圆肉适量。先将远志和益智仁研成细末,再与桂圆肉共捣,制成丸。每日早晨服1丸,用莲子汤送下。有益智补脑之功效,主治智力迟钝及语迟。
临床表现
患儿筋骨痿弱,发育迟缓,头发稀少,色泽无华,坐起、站立、行走、生齿及语言等均明显迟于正常同龄小儿,常伴智力低下。小儿2-3岁还不能站立、行走为立迟、行迟;1-2岁还不会说话为语迟;初生毛发少或无,随年龄增长仍头发稀疏难长为发迟;牙齿到时未出或出之甚少为齿迟。
病因
五迟是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为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疾病。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张氏医通》指出其病因"胎弱也,由父母精血不足,肾气虚弱,不能荣养而然"。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