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厥证、沉滑脉、迟脉、滑脉、偏湿、偏虚、偏滞、涩脉、舌略胖、湿、湿极、湿证、苔白滑、痰滞、弦脉、虚证、滞证、左关弦、白厚腻苔、绛舌滑苔、痰证、苔滑腻、痴呆、喘病、癫狂、瘰疬、瘫痪、痰、痰核、痫证、哮病、哮喘、心悸、胸痹、癥瘕、中风病、憋闷、抽搐、恶心、耳白、肥胖、咯痰、昏晕、肌肉麻木、咳嗽、咳痰、麻木、脉滑有力、脉弦有力、脉有力、目眩、纳呆、呕恶、呕吐、痞塞、气喘、神昏、食欲不振、食欲减退、苔白腻、苔滑、苔黄腻、苔腻、痰稠、痰多、痰鸣、痰涎、体重增加、头昏、头痛、头晕、吐痰爽利、脘痞、膝酸、胸闷、胸脘满闷、眩晕、咽梗、腰酸、肢体麻木、重听。

治法

常见病 1、咳嗽 如饮食不节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遏肺气,肺失宜肃而发。症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而粘稠,每于清晨或食后咳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体倦,苔白腻,脉象濡滑, 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用二陈汤《和剂局方》合用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2、哮病 肺脾肾失调,津液凝蒹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宿根",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发为哮病,哮病又分寒、热两类,寒哮病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面色晦滞带青,口不渴,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紫,治宜温肺散寒,化炭平喘,方用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热哮症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咯痰色黄粘稠,汗出面赤,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3、喘证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升降不利,又发为喘病,症见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憋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呕恶,纳呆,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宜化痰降气, 方用与哮病相同。 4、胸痹 痰浊壅滞胸阳,阻于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症见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嘴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苔浊膩,脉滑, 治宣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金匮要略》。 5、厥证 痰浊内阻气机不利,复因恼怒气逆,痰随气升,上闭清窍,则突发为厥证,症见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苔白膩,脉沉滑, 治宜行气豁痰, 方用导痰汤《济生方》。 6、梅核气 肝郁乘脾,脾运不健,生湿聚痰,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则发为梅核气,症见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或见胁痛,苔白膩,脉弦滑, 治宜化痰理气解郁, 方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痫病 脏腑失调,痰浊阻滞,气机逆乱,风阳内动,而出现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痫病,症见突然跌倒,神志不清,抽搐吐诞,发作前常伴眩晕,胸闷,乏力,苔白膩,脉多弦滑, 治宜涤痰熄风,开窍定痫, 方用定痫丸《医学心悟》。 8、呕吐 如脾不运化,痰饮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呕吐,症见呕吐多为清水痰涏,脘闷不适,头晕心悸,苔白膩,脉滑, 治宜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方用小半夏汤《金匮要略》合用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加减。 9、积聚 若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凝聚成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脉络壅塞,痰浊与气血相搏结,乃成积聚,症见腹胀或痛,时有条状物聚起在腹部,重按则胀痛甚,舌苔腻,脉弦滑, 治宜燥湿化痰,健脾消导, 方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山楂、六曲。 10、头痛、眩晕 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发为头痛、眩晕,症见头痛昏蒙,或晕,胸脘痞闷,呕恶痰涏,苔白膩,脉弦滑, 治宜化痰降逆,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学心悟》。 11、中风若脏腑阴阳失调,平素气血亏虚,阴亏于下,肝阳暴张,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闭清窍,而成中风之病,详见"风证篇本证辨析"。 12、瘿病 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而致气机郁滞,痰浊壅阻于颈部,则发瘿病,症见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病情波动与情志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宜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方用四海舒郁丸《疡医大全》。

病因

痰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痰浊内阻,以咳嗽气喘,咯痰量多,呕恶眩晕,或局部有圆滑肿块,苔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咳嗽、哮病、喘病、胸痹、厥证、郁证、癫狂、痫病、呕吐、积聚、头痛、眩晕、中风、瘿病等病证中。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