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冻伤、疮、寒、结节、瘢痕、斑块、刺痛、呆钝、发绀、发寒、发热、寒战、红斑、昏迷、肌肉麻木、僵硬、溃烂、溃渗、溃疡、麻木、脉细弱、皮肤苍白、瘙痒、神志模糊、视力下降、视力障碍、嗜睡、水疱、水肿、四肢无力、疼痛、听力下降、头昏、头晕、妄听妄视、萎缩、血疱、溢脓、肢体麻木、肿块、肿胀、灼痛。
治法
1.系统治疗口服烟酰胺、硝苯地平等血管扩张剂。或将丹参(20ml)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和溶血栓等作用。 2.局部治疗可用氦-氖激光和红外线照射,或作激光穴位照射(足三里、复溜等)后,对冻疮局部行散焦普遍照射。未破溃者可外用复方肝素软膏、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维生素E软膏等。可用桂附煎药液浸泡患处,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边浸边用药渣揉搓患处。(方药组成为:桂枝、红花、附子、紫苏叶、荆芥各20克,加水3000ml,煎沸,稍冷后用。已破溃者外用5%硼酸软膏、1%红霉素软膏等)。
临床表现
临床以手背、足背、耳廓、面颊等受冻部位先苍白,渐成紫红色斑,伴见灼痛、抓痒或麻木,轻者十余日消散,重者皮肉紫暗,溃烂成疮等为特征的冻伤病。
检查
冻疮好发于初冬、早春季节,以儿童、妇女和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者多见,这些患者常伴有肢体末端皮肤发凉、肢端发绀、多汗等表现。皮损好发于手指、手背、面部、耳郭、足趾、足缘、足跟等处,常两侧分布。常见损害为局限性瘀血性暗紫红色隆起的水肿性红斑,境界不清,边缘呈鲜红色,表面紧张有光泽,质柔软。局部按压可褪色,去压后红色逐渐恢复。严重者可发生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或溃疡,愈后存留色素沉着或萎缩性瘢痕。痒感明显,遇热后加剧,溃烂后疼痛。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冻疮多见于女性的股部。临床上有特征性呈蓝红色浸润性的斑,对称分布在过度肥胖的股外侧面,偶可有继发性溃疡和常合并毛囊性角栓。这些损害完全与冷暴露有关,且在温暖环境中消退。
None
冻瘃
病因
因气候或环境寒冷,风雪寒邪直接作用于人体暴露部位,局部血脉凝滞,肌肤失去温煦所致。
疾病预后
冻疮常见于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肤反复红斑、肿胀性损害,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病程缓慢,气候转暖后自愈,易复发。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