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内火、虚证、数脉、细数脉、虚脉、火证、虚热、苔灰滑、崩漏、瘰疬、遗精、不宁、潮红、潮热、齿衄、盗汗、盗汗失眠、低热、地图舌、多梦、耳鸣、乏力、干咳、喉痛、渴不欲饮、口臭、口干、口苦、口舌生疮、脉濡涩、脉数无力、脉无力、梦交、目赤、目眩、疲乏、颧红、热饮、舌红、声嘶、失眠、手足心热、睡眠障碍、苔少、痰少、痰中带血、头痛、头晕、无力、五心烦热、心烦、眩晕、牙龈出血、牙龈肿痛、咽干、咽喉干痛、阳强易举、腰酸、腰酸遗精、遗精早泄、早泄、躁扰。

治法

1.阴虚之火证候: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五心烦热,心烦,少寐,颧红,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则:总的治则为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王冰注)。心阴虚,治宜滋阴养心清热,肺阴虚,治宜滋养肺阴清热,脾阴虚,治宜滋阴健脾生津,肝阴虚,治宜养阴清热柔肝,肾阴虚,治宜滋补肾阴降火。 (1)心阴虚主方:天王补心丹。方药:生地、人参、玄参、天冬、麦冬、丹参、当归、党参、茯苓、石菖蒲、远志、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朱砂、桔梗。 (2)肺阴虚主方:沙参麦冬汤。方药:北沙参、玉竹、麦冬、天花粉、扁豆、桑叶、甘草。 (3)脾阴虚主方:四君子汤。方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加山药,扁豆等。 (4)肝阴虚主方:一贯煎。方药:当归、生地,沙参、枸杞、川楝子), (5)肾阴虚主方:六味地黄丸。方药:山药、山茱萸、熟地黄、泽泻、丹皮、茯苓。 2.阳虚之火证候:发热,形寒怯冷,四肢不温或下肢发冷,面色浮红如妆,神志躁扰不宁,口舌生疮。舌质胖润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而弱,或浮大无力。治则:总的治疗原则 为补阳益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黄帝素问二十四卷》王冰注),轻者治宜温补肾阳,重者治宜引火归元。 (1)轻者主方:金匮肾气丸。方药:山药、山茱萸、干地黄、泽泻、丹皮、茯苓、附子、桂枝。或右归饮。方药: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甘草、杜仲、肉桂、制附子。 (2)重者主方:通脉四逆汤。方药:附子、干姜、炙甘草。或参附汤。方药:人参、附子。

临床表现

泛指因秉质阴虚,或久郁化火、劳损伤阴,虚阳上浮等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检查

预计检查怀疑有虚火的患者主要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检查,包括观察患者的情况、仔细询问患者病史、进行脉诊等。 体格检查 1、望诊包括舌质与舌苔变化的望诊,头面部、颈项躯体的局部望诊,神、色、形、态的全身望诊等。 2、闻诊包括呼吸的频率、声音的高低等。 3、问诊包括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女子还要问月经等。 4、切诊主要是进行脉诊,判断是否出现符合虚火的脉象。

疾病预后

虚火之产生,本源于脏腑阴阳气血之亏损,故在致病过程中,脏腑组织受损而表现出虚火证候群。虚火之产生,也并非阴虚一因而致,阴虚、阳虚均为虚火产生之因。 1.阴虚之火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感受阳邪及五志过极化火,都可使脏腑功能失调,津液亏损,阴精衰少,导致阴虚。 《内经》云:"阴虚则阳亢",指阴虚不能制阳,阴阳失去平衡,则阳相对偏亢而出现热象,成为阴虚之火。如《景岳全书·火证》曰:"阴虚者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 2.阳虚之火因先天不足,素体阳虚;或感受阴邪,日久伤阳;或过用寒凉攻伐,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肾阳不足,阴寒内盛,久之可发展为阴盛格阳,使阳不能潜藏而反浮越,以致虚阳亢奋,成为肾虚格阳的阳虚之火。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云:"寒从中生,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泻散于外,即是虚火,假热之谓也","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原也"。

备注

虚火,中医名词,火有虚实之分,"虚火"是相对于"实火"而言。凡属于体质衰弱、真阴亏损或真阳衰竭所引起的机能低下,而表现为虚性亢奋的,都属于虚火的范围。故虚火又有阴虚、阳虚之别。虚火在临床上常见于现代医学所称的功能性低热、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晚期、肿瘤放疗、化疗后,或其他慢性感染性疾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