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型克山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慢性、克山病、抗核抗体阳性、乳酸脱氢酶升高、迟滞、腹腔积液、心房颤动、心悸、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胸腔积液、早搏、肝肿、颈脉怒张、尿量异常、尿少、气短、水肿、下肢水肿、心动过速、心肿。
治法
慢型克山病主要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改善心脏功能及控制心律失常(参照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洋地黄可谨慎长期服用。
临床表现
心脏多为中至重度扩大,表现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1)自然慢型:是一组没有急、亚急、慢型及潜在型病史,自无症状而缓慢发病的慢型,此型发病最多见; (2)慢型急性发作:慢型在病区又在多发季节出现急型表现者; (3)慢型分级:按心脏功能分级,分为慢性Ⅱ级、Ⅲ级、Ⅳ级。
检查
实验室检查: 1、可见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肌酸磷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 T及 I(CTn T、c Tn I)及血清肌红蛋白活性增高。慢型病人 AST/ALT1,说明前者为肝瘀血所致,而后者为心肌损伤所致。 2、抗心肌抗体、抗核抗体及循环免疫复合物也明显增高。部分病人血清中肠道病毒 IgM明显升高,血及心肌等标本中肠道病毒 RNA可为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检查 各型克山病病人多有心电图改变,且常为多种改变同时存在。心电图变化可分为异位心律、传导阻滞和心肌损害三大类。异位心律以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常呈多源、频发,其次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心房颤动,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上的病人或心脏明显扩大的儿童。传导阻滞以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最多见,可占成人异常心电图的50%左右,也常是潜在型的惟一心电图改变;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损害的心电图改变亦较多见,主要表现为 ST-T改变(部分急型者 ST段抬高)、低电压、QT间期延长及病理性 Q波等。此外,尚可有心室及心房扩大的图形。 2. X线检查 可见心脏扩大,以慢型及亚急型最明显,多为普遍性中度以上扩大。急型呈普遍性轻至中度扩大,亦有少数心脏不扩大。扩大的心脏横径下移,心脏呈三角形无力状,搏动减弱或消失,称之为肌源性扩张;而儿童患者心脏常呈球形扩大。肺血管多呈静脉性瘀血或混合性充血,早期可见上部肺血管影增多、增宽,急型者尚可见肺血管边缘模糊、肺门增大和肺野云雾状阴影等肺静脉高压之表现。有时可见肺栓塞的表现。 3.超声心动图 常表现为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慢型及亚急型者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腔多呈普遍性扩大,左右心室流出道增宽,心室壁薄,心室弥漫性活动减弱,并有节段性运动障碍,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有时可见到附壁血栓。急型者左心室腔扩大多见。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发现49.2%的病人有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亦常见,心力衰竭治愈后瓣膜关闭不全可减轻,甚至消失。
病因
慢型克山病是克山病的一种,克山病(Keshandisease, K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病,亦称地方性心肌病(Endemiccardiomyopathy, ECD),始见于中国黑龙江省克山县,故命名为克山病。据心功能状态,临床上将克山病分为急型、亚急型、慢型和潜在型。慢型发病缓慢,可从无症状阶段逐渐发病,亦可由其他型过渡而来。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肌实质变性、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导致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衰竭。克山病病因研究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和生物病因两大方面。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