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毒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有:灰滑边红、实证、苔腐、白喉、斑疹、大头瘟、发颐、感染、烂喉痧、麻疹、腮腺炎、天花、疫喉、出血、恶寒、发热、高热、化脓、急暴、脉数大、尿血、皮肤红肿、热痛、头面肿痛、往来寒热、项强、咽喉肿痛。

治法

其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

临床表现

临床以高热、头面或咽喉肿痛、出血性斑疹为特征。

病因

温毒指感受温热时毒而发生的急性感染,即所谓"诸温夹毒"。大抵包括二类疾病: 一是头面、口腔、咽喉感染的化脓性疾患,如继发性化脓性腮腺炎(发颐)、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一是急性流行性传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痄腮)、猩红热、斑疹伤寒等。

备注

见《肘后备急方》卷二。 (1)指春温发斑。 《医学入门》卷三:"春温发斑,谓之温毒发斑。"参见温毒发斑条。 (2)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 《温病条辨.上焦篇》:"温毒者,诸温挟毒,秽浊太甚也。"临床以突发寒战高热,头痛恶心,身骨酸痛,心烦,口渴,溺黄赤,脉洪数(或数大)苔黄、舌质红绛为常见,其后或见头面或颐部红肿,或咽喉肿痛起腐,或身发斑疹等。其治以清热解毒为大法。选用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方加减,并可配合针刺及外治法。热入营血者,宜凉营解毒,用清瘟败毒散加减。参见大头瘟、发颐、烂喉痧等条。可见于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及重症麻疹等病。 (3)指赤癍、丹疹类疾病。吴坤安谓:"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宜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牛蒡、人中黄,大便秘者,去硝、留黄。"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