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浊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小便夹精、尿浊、尺沉、尿急、尿频、尿涩、尿痛。
治法
中医治疗 应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内治主要针对前列腺精浊相混,精络淤阻的病机,泄浊行淤,清利精络,外治主要解决精浊凝集,精络不畅的病变特征,散淤消积,疏畅精络。内治以内服汤剂为主,外治当施以局部按摩方法。在内治、外治的同时,并可使用其他疗法。 1.精浊瘀阻证 证候:湿热下注膀胱,小便短赤,淋涩刺痛,或白浊症。 治则:分清泌浊,通利精窍。 主方:程氏萆薢分清饮合消瘰丸加减。 方药:萆薢、益智仁、乌药、石菖蒲、玄参、浙贝母、生牡蛎、车前子(包煎)、碧玉散(包煎)。 2.相火不宁证 证候:白淫,遗精,精滑。 治则:清心宁神,静秘精室。 主方:黄连清心饮加减。 方药:黄连、生地黄、远志、茯神、酸枣仁、川楝子、车前子(包煎)、莲子肉、碧玉散(包煎)。 3.湿热滋扰证 证候: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会阴部不适,痛引精索,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则:清泄湿热,通利精窍。 主方:新订萆薢分清饮加减。 方药:萆薢、炒黄柏、猪苓、茯苓、滑石(包煎)、王不留行、赤芍、生草梢。 4.心胆怯弱证 证候:白浊,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躁惊狂不安,时有谵语,身重难以转侧。 治则:疏肝解郁,宁心安神。 主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 方药:柴胡、黄芩、炒桂枝、炒白芍、郁金、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百合、炙甘草。 5.气血瘀滞证 证候:白浊,前列腺疼痛或不适,排尿障碍。 治则:活血行气,化瘀散结。 主方:前列腺汤。 方药:丹参、泽兰、赤芍、桃仁、红花、王不留行、青皮、白芷、川楝子、小茴香、败酱草、制乳香、制没药、蒲公英。 6.肾气虚弱证 证候:此证型通常见于病程较长,正气受戕,确有肾虚见证者。心胆怯弱证者亦常主诉有肾虚表现,但通常缺乏客观诊断依据。肾气虚衰,精液不固,致患膏淋,脂膏随溺而下,茎中微痛,脉散涩而微。 治则:补肾益气,涩精固浊。 主方:菟丝子丸。 方药:菟丝子、茯苓、山药、沙苑子、车前子(包煎)、远志、牡蛎(先煎)、石斛。实则清利,虚则补益原则。
临床表现
小便浑浊色白。或伴尿频、尿急、尿痛、小腹、睾丸、会阴部不适等症状。
病因
白浊,又称尿精,系指在排尿后或排尿时从尿道口滴出白色浊物,可伴小便涩痛的一种病证。 《内经》称之为白淫。小便浑浊色白。 《诸病源候论·虚劳小便白浊候》:"胞冷肾损,故小便白而浊也。"亦称便浊、溺浊、尿浊。是溺孔常流白色浊物而小便自清的疾患。又称精浊。 《证治准绳·赤白浊》:"今患浊者,虽便时茎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唯窍端时有秽物如疱脓目眵,淋沥不断,初与便溺不相混滥。"滴白,是慢性前列腺炎征象之一。因前列腺发炎,前列腺液分泌增多,多则自行溢出,常在早晨起来时发现尿道口有稀薄水样分泌物滴出,也可出现较黏稠的乳白色黏液,最明显的是在小便结束后或排大便时,在尿道口排出一、二滴白色物,在中医学称为白浊,现代统称滴白。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