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薷
小结
本品已收载入中国药典,常用于:内湿、气闭、暑湿、暑湿感冒、水湿、水停、外感风寒、恶寒、恶寒发热、发热、风水、腹痛、腹泻、感冒、霍乱、急性胃炎、脚气、金黄色葡萄球菌、口臭、面苍白、内伤生冷、呕吐、伤寒杆菌、伤湿、伤暑、水肿、头痛、无汗、胸痞、阴暑、足癣、面浮、四肢浮肿、吐泻、脘腹痛、小便不利。
功能主治
[1]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用于暑湿感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2]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 [3]发汗解暑,和中结湿,行水消肿。主夏月外感风寒,内伤于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脘腹疼痛,呕吐腹泻,小便不利,水肿。
性味
辛,微温。
归经
归肺、胃经。
用法用量
3-9克。
别名
香茹、香草。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 Mosla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果实成熟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长30-50cm,基部紫红色,上部黄绿色或淡黄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茎方柱形;直径1-2mm,节明显,节间长4-7cm; 质脆,易折断。叶对生,多皱缩或脱落,叶片展平后呈长卵形或披针形,暗绿色或黄绿色,边缘有疏锯齿。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苞片宽卵形,脱落或残存;花萼宿存,钟状,淡紫红色或灰绿色,先端5裂,密被茸毛。小坚果4,近圆球形,具网纹,网间隙下凹呈浅凹状。气清香而浓,味微辛而凉。
鉴别
本品叶的表面观:上、下表皮均有毛茸;气孔直轴式;叶肉细胞黄绿色,有的含黄色油滴,并可见细小草酸钙方晶。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2-8细胞,常有一个细胞缢缩,或下部细胞较大,顶端细胞骤细似针刺状,壁有疣状突起或细条状纹理;另一种为单细胞,较短。腺鳞头部6、8或10细胞,柄单细胞,极短;偶有头部1-2细胞、柄1(-2)细胞的小腺毛。
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切段。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临床应用
(1)香薷发散风寒,有发汗解表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贪凉,感冒风寒所引起的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症,往往与藿香、佩兰等配合应用。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泄泻,可配合扁豆、黄连、厚朴等同用。香薷利小便、消水肿,可单独应用,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 (2)香薷既能发汗解表,又能祛暑化湿,故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是一味常用的药品。本品虽能祛暑,但性温辛散,多适用于阴暑病症,前人说:「夏用之用香薷,犹冬月之用麻黄。」故在临床用于祛暑解表时必须具备怕冷及无汗的症候。如属暑湿兼有热象的,可配黄连同用。至于暑热引起的大汗、大热、烦渴等症,就不是本品的适应范围了。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