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证、郁证、沉弦脉、浮弦脉、舌边白、弦脉、虚脉、春季、关数、肝证、太商庚金、左关沉弦、痛经、瘿瘤、闭经、便青、腹露青筋、肝郁线、脉弦大、脉弦涩、乳房胀痛、少腹胀痛、伸欠、神志异常、苔白、太息、胁下痞块、胸胁胀痛、咽梗、抑郁、月经不调。
治法
疏肝解郁。 常见病 症肝郁气滞型胃痛 临床表现:胃脘疼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善太息,不思饮食,寐差,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曲泉、膻中、期门,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痞满 临床表现:脘腹痞塞胀闷不舒,连及两胁,嗳气则舒,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脾。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或半夏厚朴汤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呃逆 临床表现:呃逆连声,胸胁胀满,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或恶心嗳气,脘闷食少,舌苔薄腻,弦而滑。 治法:理气化痰,降逆止呃。 常用方剂:旋覆代赭汤加减。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中脘,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腹痛 临床表现:腹部疼痛,胀满不舒,痛无定处,攻撑走窜,常引发少腹,时聚时散,得嗳气则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便秘 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欲便不出,腹中胀满,伴见胸胁满闷,嗳气呃逆,食欲不振,肠鸣矢气,便后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降逆通便。常用方剂:六磨汤加减。 常用中药:槟榔、沉香、木香、乌药、大黄、枳壳。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胁痛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痛无定处,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息,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止痛。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积聚 临床表现:腹中气聚,结块柔软,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肋胀闷不舒,多因情志而引起。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消聚。常用方剂:木香顺气散加减。 常用中药: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陈皮、枳壳、砂仁、厚朴(制)、苍术、炙甘草。 肝郁气滞型郁病 临床表现: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腹胀闷不舒,不思饮食,善太息,或大便不调,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 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中药: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针刺泻法。 肝郁气滞型瘿病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感觉肿胀,胸闷,善太息,或胁肋窜痛,病情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消瘿。 常用方剂:四海舒郁丸加减。常用中药:青木香、陈皮、海蛤粉、海带、海藻、昆布、海螵蛸。 针灸疗法:水沟、内关、神门、太冲,针刺泻法。
临床表现
泛指因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或郁而化热、化火,灼损阴血,或兼夹湿热、瘀血、痰浊等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疾病预后
情志不遂,或突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遏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
备注
是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气郁结证。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