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痞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腹胀、上腹胀、脘痞、脘胀、心下痞。
治法
治疗原则 本病的基本病变是胃粘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在治疗上要抓住二个方面的关键:一方面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一方面促进胃粘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这二种方法都是根本性的治疗。治疗方法阻止胃粘膜腺体萎缩胃粘膜腺体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而在腺体萎缩出现后,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依然存在,所以抑制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就能够阻止腺体的进一步萎缩。按笔者个人的见解,本病腺体萎缩是正气虚弱的表现,而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在中医看来则属于湿浊、火热、凝寒、瘀血、水饮、气滞、宿食等邪实现象。根据这一认识,在抑制胃粘膜的炎症时,就要根据具体病情,分别应用祛湿、清热、化瘀、散水、行气、消食的方法。笔者习惯应用芩、连、姜、夏、枳、芍等物,增损剂量,随症治之。药物不多,但一药多效,对其病变的作用可谓面面俱到。无论胃粘膜炎症的原因是什么,都有能产生较好的抑制效果。若再根据邪气轻重酌加药味,可以更臻熨帖。促腺体再生促进胃粘膜和腺体的生长和再生更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本之法。抑制胃粘膜炎症可以消除导致腺体萎缩的原因,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却难以使已经萎缩的腺体再生,难以促进腺体增生。腺体萎缩是正气虚弱的表现,应该用扶正之法。四君、理中、益胃、归脾、黄芪建中等方剂,都可以随症选用。笔者在临床上习惯应用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地黄等物。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认识,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地黄等药所组成的方剂具有非特异性的促组织再生作用,对机体所有组织细胞,包括皮肤、肌肉、神经、骨质、粘膜、血细胞,它都具有促生长、促再生活性。临床观察到,它对萎缩变薄的胃粘膜和萎缩的胃壁腺体有促再生作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一定不要忽略了选用这些药物,不要为可能存在的湿、热、瘀等邪实的标象所迷惑,弃而不用。在应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剂量,既要注意其绝对剂量,也要注意其相对剂量。古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剂量",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某处方中用没用某种药物,这只是决定疗效的一个方面的因素,还有一个重要方面的因素是用够了没有,用了适当的剂量没有。在该补气的情况下,芪仅10克,草仅3克,何用之有。在用补益药物促腺体再生时,如何应用监制药物也很重要。参、芪、术、草、归、地等物若用之不当,有可能导致"补而致壅"或"气增而热"等副反应。如果谙熟配伍之妙,选用适当的药物监制之,患者服起来便无不适。仲景用苓制术,东垣用橘制芪,古人经验甚多,值得学习和借鉴。妥善处理兼挟的邪气也能避免负反应。有湿祛湿,有水消水,有热清热,有寒散寒,补药之用,何弊之有。如何增损药物剂量,如何选用祛邪药物和监制药物,凡此俱与医者辨证以及用药水平相关。脉诊、色诊、舌诊等四诊结果对于准确辨证大有帮助。面无热色、面色萎黄、恍白,舌色淡,脉软、细、弱,形气不足,这些脉症和都高度提示要注重补益。它们的存在不仅是局部的现象,而是全身状况在局部的反映。年龄大者,正气多虚。一般来讲,这些征象说明整个机体的修复、与再生机能都是相对低下的,应该补而助之。对症治疗再说说本病的几个常见症状的对症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以胃脘痞胀,按之不痛,伴见食少,腹泻,消瘦、乏力等为特征的脾系病。
检查
胃粘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None
胃痞
病因
因胃病日久,脾胃气虚,胃络失养而萎缩所致。
疾病预后
胃痞相当于西医中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粘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该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粘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粘液性渗出物。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