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尖部肿瘤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肺肿瘤、肌萎、颈肩痛、剧痛、上肢麻木、上肢痛、上肢无力、灼痛。
治法
治疗方法肺上沟癌的治疗方法和肺癌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有手术、放化疗、中医药治疗。虽然手术为肺癌早期的治疗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往往在肺癌发现的时候患者已属于中晚期,基本失去手术治疗的意义,一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如化疗结合中医药治疗等。或者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创造手术条件。中医疗法肺癌是肿瘤科常见病,早期治疗首选手术切除。但由于种种原因,就医时大部分患者已至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治疗机会。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肺癌已获得值得关注的疗效,在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方面发挥了特色。现将中医治疗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有关文献记载及临床体会总结如下。痰结是中医中药治疗肺癌的病理基础。 《难经》云:"肺之积,名曰息贲……令人洒息寒热、咳嗽、发肺壅"。 《素问·奇病论》云:"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 《素问·玉机真藏论篇》详细记载了晚期肺癌发热、胸痛引肩背、恶液质的症状,指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可见,"息贲"、"肺壅"、"息积"、"肺积"均可归为支气管肺癌的中医病名范畴。肺癌的病因病机,《杂病源流犀烛》论述得较为中肯,认为:"邪积胸中,阻塞气逆,气不得通,为痰……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该文深入认识到痰结而致胸中有形结块的病机。而无论是正气内虚、脏腑失调,还是外邪侵肺、寒热太过,均经过肺气贲郁,积聚成痰的病理过程。无痰,则无以生肺积,故痰结于肺是肺癌的病理基础。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脾气虚,阴阳失和,受于风寒或风热之邪,初未能成积聚,正虚祛邪不力,日久留滞成痰,痰气胶结,乃成肺积。痰瘀化热,灼伤血脉,则咳唾痰血。痰凝着于皮下,则见缺盆结核,流着于骨,则成骨痹,流于脑,则头痛目瞑。肺癌的脏腑病机与肺、脾二脏密切相关,痰结贯穿于肺癌由原发到转移的整个病程。临床分类和施治方法根据肺癌的病理机转,按照中医的辨证分型特点,中医治疗肺癌时大体分为肺郁痰热、气虚痰湿、阴虚痰热、气阴两虚4个常见的临床证型。其辨证要点和施治方法分述如下。1肺郁痰热型症咳嗽不畅,痰中带血,胸胁痛或胸闷气促,唇燥口干,大便秘结,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脉弦或弦细。本证为肺气贲郁,血瘀痰壅。治宜宣肺理气,化瘀除痰。2气虚痰湿型症咳嗽痰多,胸闷短气,少气懒言,纳呆消瘦,腹胀便溏。舌质淡黯或淡红、边有齿印、苔白腻,脉濡或滑。证属肺气虚弱,子病及母,脾失健运,痰湿内阻。治宜补气健脾,除痰散结。3阴虚痰热型症咳嗽少痰,或干咳,咽干不适,或咯痰带血丝,胸满气急,潮热盗汗,头晕耳鸣,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红绛、苔光剥或舌光无苔,脉弦数无力。本证为肺肾阴虚、痰热互结,治宜滋肾清肺,除痰清热。4气阴两虚型症干咳痰少,咳声低微,或痰少带血,消瘦神倦,口干短气,目瞑失寐,烦躁心悸,纳差体乏,舌红干或嫩红、苔白干或无苔,脉沉细。证属肺脾两虚,肾阴枯竭。治宜益气养阴,扶正除积。但是由于中医中药治疗肺癌的理论比较复杂,尤其是应该在先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作整体辨证之后方能做出合适的治疗法则来。
病因
肺尖癌,又称"潘科斯特综合症"、"肺尖肿瘤"、"肺尖癌"。上沟癌作为肺癌的一种常以肩痛为主要症状。包绕肺的顶端(即肺尖)的地方,形成了胸壁的一个特殊区域。来自颈部、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的神经纤维均经此区进入上肢。因而,若肺上沟癌肿瘤侵至此区,往往会感到受累侧上肢的疼痛、乏力,这种疼痛往往需要镇痛剂才能得以缓解。肺上沟癌癌肿常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同侧瞳孔缩小,上眼睑下垂,额部汗少等霍纳(Horner)综合征,压迫臂丛神经引起同侧肩关节、上肢内侧剧烈疼痛和感觉异常,痼肿侵蚀及破坏第一、二肋骨时引起局部压痛。肺尖癌发生在肺尖部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少见,约占肺癌总数的5%。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