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补心肾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口唇青紫、舌有齿痕、舌质胖、神疲乏力、畏寒、胸痹心痛、怔忡、甲床青紫、脉沉细、脉结代、脉微、舌质暗淡、舌质淡、舌质青紫、苔白滑、小便不利、肢冷、肢体浮肿、温补心肾、心悸。
心俞内关肾俞关元膻中
温补心肾,化气行水。主治胸痹心痛,心悸怔忡,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舌质淡胖有齿痕,或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脉沉细而微或结代。
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各家论述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心肾相交。心位于上焦,在五行属火。肾位于下焦,在五行中属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位于下焦者以上升为顺,位于上焦者以下降为和。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即所谓心肾相交。这种生理联系一旦被破坏,则可产生心肾不交的水火失济证。第二种表现形式是肾阳心阳之间的关系,无论肾阳不足,还是心阳不振,均可损及对方,造成对方的不足,最终导致心肾阳气虚衰,即本节所述之证。心肾阳虚,心脉失其温煦,鼓动无力而痹阻不通,则胸痹心痛,心悸怔忡,脉沉细而微或结代;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暗青紫。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职,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阳虚形神失于温养,故见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舌淡或舌胖大有齿痕,苔白滑,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之象。心俞、内关:心俞是心脏之气输注的部位,取之可养心血、通心络、宁神志。内关是心包经络穴,通阴维脉,善治胃心胸病。《标幽赋》:“胸满腹痛刺内关。”《拦江赋》:“胸中之病内关担。”二穴同取,针灸并施,共奏温补心阳,祛瘀通络之功。肾俞、关元:肾俞是肾气输注的部位,关元为元气之所,二穴相伍,灸之或针刺补之,可培补元气,温肾助阳。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八会之气会。可宽胸利膈,行气通阳。
临床应用
1.胸痹心痛加阴郄、郄门。二穴分别为心、心包经郄穴,功擅缓急止痛。 2.心悸怔忡加巨阙、神门。神门为心经原穴,巨阙为心之募穴,二穴配伍,可宁心安神定悸。 3.肢体浮肿加阴陵泉、水分。阴陵泉为健脾利湿要穴;水分因能分利水湿,又主水病故而得名。二穴为利水消肿常用对穴。 4.小便不利加中极、次髎、秩边透水道。秩边透水道为治疗小便不利的经验穴,合中极、次髎疗效更好。
备注
1.心俞、命门、阴郄、太溪、关元。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2.郄门、志室、命门、中极、气海。针灸并用,针用补法。 3.耳穴:心、肾、胸、神门、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或耳穴贴压法。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