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刀型细胞贫血病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5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贫血、红细胞增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升高、血红蛋白增多、发育、黄疸、充血、乏力、腹痛、肝肿、骨痛、关节肿胀、脾肿、疼痛、头晕、胸痛、血尿、智力低下。

治法

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主要是输血和药物治疗,预防疼痛危象,防止感染和缺氧等。 1.患者有疼痛危象、感染等情况时,可输血治疗,同时注意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 2.羟基脲可以减少疼痛危象和需要输血的次数,还能降低胸部综合征的发作频率。 3.补充叶酸能降低增高的半胱氨酸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4.患者可有血栓形成前状态,使用双香豆素可减少其发生。 5.骨髓移植等可挽救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

临床表现

患者刚出生时,因胚胎血红蛋白(Hb F)比例高,镰变现象不明显,3-4个月后才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及黄疸,6个月后可见肝、脾大,发育迟缓。因镰状细胞在微循环内淤滞,造成血管阻塞及受累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生的骨痛、胸痛和(或)腹痛、血尿等,称为疼痛危象,可在疾病过程中反复出现。若大量血液滞留在肝、脾,将会出现肝脾进行性肿大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微小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和炎症反应,可引起手足关节肿胀、充血、疼痛,称手足综合征。此外,镰刀型细胞贫血病还可能影响神经系统而出现智力低下。

检查

1.体外重亚硫酸钠镰变试验在血液中加入2%偏重亚硫酸钠或1%亚硫酸氢钠后制成湿片,在盖片上可见大量镰形红细胞,有助诊断。 2.血红蛋白分析通过血红蛋白电泳可发现有血红蛋白 S。 3.血常规血常规可发现贫血。 4. MRIMRI信号改变能有效地观察骨髓组织和病变的累及范围、严重程度。当红骨髓取代黄骨髓时,病变区骨髓信号在 T1WI、T2WI上呈低或中等信号,与周围肌肉组织信号相近,而比脂肪组织信号低。在 T1WI上可显示长骨干骺端出现斑片状、节段状或广泛低信号强度影,并可逐渐向骨干蔓延。

病因

镰刀型细胞贫血病又称镰刀状细胞型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遗传性血红蛋白病,因β-肽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构成镰状血红蛋白,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 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引起慢性局部缺血从而导致器官组织损害。主要通过输血、药物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纯合子患者预后较差,杂合子患者预后相对较好。2018年5月1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镰刀型细胞贫血病被收录其中。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