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阳虚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胃证、阳虚、虚劳、饮证、沉细脉、弦脉、脾胃阳虚、脾证、胃证、虚证、反胃、痢疾、露睛、脘腹、胃反、胃痛、嗳呃、嗳气、便溏、便血、肠鸣、抽搐、喘息、唇淡、呃逆、乏力、泛吐清水、腹痛、腹胀、腹胀神疲、昏睡不醒、倦怠、懒言、两目上视、脉沉弱、脉沉细、脉虚弱、面萎黄、纳差、纳少、呕吐、气喘、舌白、舌淡白、舌嫩、舌胖、神疲、声低、食少、食少便溏、嗜睡、手足不温、水肿、四肢不温、苔白、苔白滑、苔润、苔无、痰涎、头昏、头晕、吞酸、脘腹冷痛、畏寒、无力、喜按、喜温、下利清谷、涎沫、泄泻、心下痞硬、肢倦、肢冷、肢体困倦。

治法

常见病 1、虚劳 以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腹中冷痛,肠鸣泄泻,舌淡菩白,脉微细为特点。此由脾胃阳虚,水谷不化,精微不布,生化乏源,脏腑经脉失养所致。治以温中健脾,宜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加减。 2、腹痛、胃脘痛 表现为痛势绵绵,喜暖喜按,饥饿或劳累后痛甚,得食或休息后痛减。腹痛以少腹疼痛,大便溏薄为特点,胃脘痛者兼纳谷呆滞,泛吐清水,手足不温之症。此皆由脾胃阳虚虚寒内盛所致。虚则喜按,寒则喜温。治宜甘温补虚,缓急止痛,方选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 3、呃逆 表现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面色苍白,四末不温,由脾胃阳气虚弱,生化乏源,升降失常,胃气上逆所致。治以温补脾胃,和中止呃,以理中汤《伤寒论》为主,加丁香、吴萸。 4、呕吐 表现为饮食不节则易呕吐,或劳倦困惫后,作呕吐眩晕,乃脾胃不足,中阳不振,升降失调而成。治宜补中止呕,以六君子汤《妇人良方》加枳壳、竹茹。 5、反胃 表现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之物多未经消化,此属脾胃阳虚,胃中无火。治宜温中健脾,降逆和胃,可用理中汤《伤寒论》加减。 6、泄泻 可见肠鸣腹痛,便次增多,完谷不化,甚则腹中冷痛,下利清谷等症。多因脾胃阳虚,阴寒内盛,运行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所致。治宜温中散寒,健脾止泻,方用理中汤《伤寒论》加附子、肉桂。 7、痢疾 表现为久痢不愈,里急后重,下痢稀薄,带有白冻,腹部隐痛,畏寒肢冷,多因脾胃阳虚,寒湿不化,留滞肠中所致,治以温中健脾方用理中汤《伤寒论》加肉桂、附子、苍术、蔻仁。 8、便血 以便血紫暗或黑色,腹痛隐隐,颜面苍白,神疲肢冷为主症,多因脾胃虚寒,中阳不足,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随大便而下所致。治当温中扶阳,益阴止血,黄土汤《金匮要略》加减。 9、水肿 可见四肢浮肿,神疲乏力,小溲短少等症,多因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所致。治宜温通脾阳,行气利水,方用实脾饮《济生方》加减。 10、饮证 表现为胸胁支满,脘腹喜温喜按,胃中有振水声,背部寒冷如掌大,不欲饮水,呕吐清涎,头晕心悸,苔白滑,脉弦细而滑等,皆因脾胃阳虚,体内水液停积,不得输化所致。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治宜温脾化饮为主,可用苓桂术甘汤《伤寒论》加减。

临床表现

临床以腹胀、食少,下利稀薄,完谷不化,或脘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特征的证候。

None

脾胃虚寒证、中焦虚寒证

病因

因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所致。

疾病预后

是指脾胃阳气虚衰,失于温运,以腹胀食少,脱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虚劳、胃脘痛、腹痛、呃逆、呕吐、反胃、泄泻、痢疾、便血、水肿、饮证等疾病中。西医学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程中可见本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