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厥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蛔虫病、厥证、胆道蛔虫病、腹痛、汗出、蛔虫、绞痛、四肢不温、涎沫。

治法

主症特点:突然发作右胁及胃脘部剧烈疼痛,痛引肩背,辗转不安,恶心呕吐,常有蛔虫吐出,痛止则如常人。治法:安蛔定痛,驱除蛔虫。方药:乌梅丸及胆道驱蛔汤加减。蛔厥初期,疼痛较剧,宜用乌梅丸安蛔定痛。痛甚可加郁金、延胡、白芍、甘草活血理气,缓急止痛,或合并针刺治疗。大便秘结加大黄,槟榔泄热通腑,呕吐甚者,加陈皮、半夏、旋复花、代赭石和胃降逆止呕。出现发热、压痛明显、脉数、苔黄等热证表现者,去姜、桂、附等辛热之品,重用黄连、黄柏,并加蒲公英、金银花、茵陈、栀子等清热解毒,疏利肝胆。若畏寒肢冷,便溏,苔白润,脉沉弱者,去连、柏,重用干姜、人参。腹痛缓解或腹痛较轻者,则应同时驱除蛔虫,可用胆道驱蛔汤。方中以延胡、木香、厚朴理气定痛,使君子、槟榔、苦陈皮驱除蛔虫,大黄、槟榔泻下通腑。

临床表现

症见腹部绞痛,四肢发凉,痛甚则汗出,或吐涎沫,或吐蛔虫,时发时止,或伴有寒热,胃肠功能紊乱等证候。类于肚道蛔虫或蛔虫性肠梗阻病。 《医林绳墨·厥》:"有蛔厥者,胃中虚冷,蛔水能养,妄行于上,致令上吐,蛔虫多出,心气虚惊,彷惶不宁,致使手足冰冷而作厥也,故曰蛔厥。治宜安蛔暖胃,如二陈汤加吴萸、干姜、白术、黄连、乌梅之类。"。

病因

蛔厥,蛔病证名,厥证之一。即蚘厥。因蛔虫感染而引起急性腹痛和四肢厥冷的病症。临床以蛔虫病吐蛔、四肢逆冷作厥的主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