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白细胞增多、粪便隐血阳性、红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休克、便臭、恶心、发热、腹泻、麻痹、呕吐、脐腹痛、上腹痛、水样便。
治法
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加强全身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失常、解除中毒症状、积极防治中毒性休克和其他并发症。必要时才予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休息、禁食,腹痛、便血和发热期应完全卧床休息和禁食。直至呕吐停止、便血减少、腹痛减轻时方可进流质饮食,以后逐渐加量。禁食期间应静脉输入高营养液,如10%葡萄糖、复方氨基酸和水解蛋白等。过早摄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但过迟恢复进食又可能影响营养状况,延迟康复。腹胀和呕吐严重者可做胃肠减压。腹痛可给予解痉剂。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本病失水、失钠和失钾者较多见。可根据病情酌定输液总量和成分。 (3)抗休克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除补充晶体溶液外,应适当输血浆、新鲜全血或人体血清白蛋白等胶体液。血压不升者可配合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如α-受体阻滞剂、β-受体兴奋剂或山莨菪碱等均可酌情选用。 (4)抗生素控制肠道内感染可减轻临床症状,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基苄青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舒氨西林、复达欣或多粘菌素和头孢菌素等,一般选两种联合应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轻中毒症状,抑制过敏反应,对纠正休克也有帮助,但有加重肠出血和促发肠穿孔之危险。一般应用不超过3-5天,均由静脉滴入。 (6)对症疗法严重腹痛者可给予度冷丁,高热、烦躁者可给予吸氧、解热药、镇静药或予物理降温。 (7)抗毒血清采用 Welchii杆菌抗毒血清静脉滴注,有较好疗效。 2.手术治疗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 (1)肠穿孔, (2)严重肠坏死,腹腔内有脓性或血性渗液, (3)反复大量肠出血,并发出血性休克, (4)肠梗阻、肠麻痹, (5)不能排除其他急需手术治疗的急腹症。
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发病前多有不洁饮食史。受冷、劳累、肠道蛔虫感染及营养不良为诱发因素。 2.腹痛起病急骤,突然出现腹痛,也常可为最先症状,多在脐周。病初常表现为逐渐加剧的脐周或中上腹阵发性绞痛,其后逐渐转为全腹持续性痛并有阵发性加剧。 3.腹泻便血、腹痛发生后即可有腹泻。粪便初为糊状而带粪质,其后渐为黄水样,继之呈白水状或呈赤豆汤和果酱样,甚至可呈鲜血状或暗红色血块,粪便少而且恶臭。无里急后重。出血量多少不定,轻者可仅有腹泻,或仅为粪便隐血阳性而无便血;严重者一天出血量可达数百ml。腹泻和便血时间短者仅1-2天,长者可达一月余,且可呈间歇发作,或反复多次发作。腹泻严重者可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4.恶心、呕吐常与腹痛、腹泻同时发生。呕吐物可为黄水样、咖啡样或血水样,亦可呕吐胆汁。 5.全身症状起病后即可出现全身不适、软弱和发热等全身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少数可达41-42℃,但发热多于4-7天渐退,而持续2周以上者少见。 6.腹部体征相对较少。有时可有腹部饱胀、见到肠型。脐周和上腹部可有明显压痛。早期肠鸣音可亢进,而后可减弱或消失。
检查
1.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增多,甚至高达40×109/升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 2.粪便检查 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黏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有条件可做粪便产气荚膜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 3. 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病因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AHNE)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暴发性疾病,病因不清,其发病与肠道缺血、感染等因素有关,以春秋季节发病为多。病变主要累及小肠,呈节段性,但少数病例可有全部小肠及结肠受累,以出血、坏死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腹泻、便血,重症可出现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