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田七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风湿骨痛、创口出血、跌打、月经过多、吐衄、瘀痛。
功能主治
散瘀,止痛,止血。主跌打瘀痛,风湿骨痛,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外伤出血。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
心;脾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克;或浸酒。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调敷。
别名
小田七、竹田七、毛七、贼佬姜、姜三七、三七姜、姜叶三七、竹叶三七、姜七、姜田节。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土国七的块根和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tahlianthusinvolucratus (Kingex Bak.) Craib[Kaempferiainvolucrata Kingex Bak.;K. Hainanensis Hayata]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鲜用或置沸水中烫1-2min,捞出,晒干。
原形态
土田七,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茎块状,径约1cm,外面棕褐色,内面棕黄色,粉质,芳香而有辛辣味,根末端膨大成球形的块根。叶基生,通常2-4片;叶柄长6-18cm; 叶片倒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长10-18cm,宽2-3.5cm,绿色或染紫。花10-15杂聚生于钟状总苞中,总苞长4-5cm,宽2-2.5cm,先端2-3裂,总苞及花的各部有棕色、透明的小腺点;总花梗长2.5-10cm; 小苞片线形,膜质,长约1.5cm; 花白色,萼管长9-11mm,先端浅3裂;花冠管长2.5-2.7cm,裂片卵状片圆形,长约1.2cm; 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1.6-2cm,宽约4mm;唇瓣圆形,长约2cm,2裂至5mm处,白色,中央有杏黄色斑,基部楔形;花药长约5mm,花丝长2-3mm;药隔先端具长圆形附属体,长约3mm;花柱线形,柱头具缘毛;子房下位,卵形,长3.5mm。花期5-6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野生于林下、荒坡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本品略呈扁圆锥形或纺锤形,长1-2.5cm,直径0.5-0.8cm。表碳棕色或棕红色,常皱缩,节密,具白色点状须根痕,节间长1-2mm。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化,内皮层明显,灰白色或灰色,可见白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味辛。
化学成分
含挥发油,挥发油含有姜三七醌(Stahlianthusone)。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