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球菌性脑膜炎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抑郁、淋巴细胞增多、癫痫、复视、谵妄、鼻塞、大汗、淡漠、恶心、耳聋、发热、昏迷、纳呆、呕吐、喷嚏、弱视、体重下降、听力下降、头昏、头痛、畏寒、消瘦、斜视、羞明、眼震、咽痛、易激惹、周身不适。

治法

1.两性霉素 B(二性霉素 B)它能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菌体内物质外渗导致真菌死亡。 2.氟康唑通过抑制细胞色素 P依赖酶,抑制细胞膜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该药易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中浓度可达血浆中80%左右,是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的首选药。3.5-氟胞嘧啶该药易透过血脑脊液屏障,但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与两性霉素 B(AMB)并用有协同作用,能减少两性霉素 B用量从而降低其毒性作用。本病一经确诊,需立即抗真菌治疗。用药途径及疗程应个体化,一般总疗程为2.5-11个月。停药指征为: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脑脊液(CSF)、常规检查正常,CSF直接镜检和培养阴性3-4周(每周1次),两性霉素 B总量达1.5-3克。另外对颅内压增高者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等脱水剂,颅内脓肿或肉芽肿可考虑手术切除,严重脑积水可行脑脊液分流术并加强全身营养支持疗法。

临床表现

1.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多为机会性感染,患者大多合并全身性基础疾病。20-40岁青壮年最常见。 2.临床分为四型:脑膜炎型、脑膜脑炎型、肉芽肿型、囊肿型。首发症状常为间歇性头痛、恶心及呕吐,伴低热、周身不适、精神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病情发展,头痛渐加重转为持续性,精神异常,躁动不安,严重者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3.约半数以上伴脑神经受损,以视神经最常见,其次为第Ⅷ、Ⅲ、Ⅶ、VI脑神经。部分出现偏瘫、抽搐、失语等局灶性脑组织损害症状。 4.脑膜刺激征为早期最常见的阳性体征,晚期可出现眼底水肿、锥体束征等。

检查

1.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微混或淡黄色,蛋白含量轻-中度升高。细胞数增多,多在100×10/升左右,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及葡萄糖多降低。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可直接发现隐球菌。早期脑脊液检查,不论常规、生化、细胞学均有95%以上异常。主要表现为炎症性变化,99%可从首次腰穿脑脊液中查出隐球菌,或新型隐球菌反向乳胶凝集试验呈阳性、强阳性反应。因此,脑脊液检查是隐脑确诊的重要依据。 2.免疫学检查 乳胶凝集(LA)试验 可检测感染早期血清或脑脊液中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成分,此方法较墨汁染色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脑脊液检测阳性率可高达99%。若抗原阳性滴度>1︰8,即可确诊为活动期隐球菌脑膜炎。 3.影像学检查 颅脑CT缺乏特异性,40%-50%显示正常,其阳性率与病程的不同阶段有关,病程越长,阳性率越高。可见脑室扩大、脑积水、脑膜强化及脑实质内不规则大片状、斑片状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少数显示小梗死灶或出血灶。颅脑MRI可显示脑实质内 T1呈低信号、T2高信号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血管周围间隙扩大,部分呈多发粟粒状结节样改变。

病因

隐球菌性脑膜炎一般指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由于其症状的不典型性及治疗的不规范,误诊率及病死率仍较高。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的广泛或不适当应用,以及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加,该病罹患率呈增长趋势。病原体多从呼吸道吸入,形成肺部病灶后经血液循环播散于脑膜。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