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暑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2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暑证、阳证、浮数脉、夏季、长夏、暑证、中暑、发热、汗多、口渴多饮、脉浮数、面色发红、舌红、苔黄、头昏、头痛、心烦、胸闷。

治法

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热、面红,身体灼热,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舌质红,舌苔黄干,脉浮数或洪数,可伴见恶心、呕吐,甚则神志昏蒙等为特征的证候。

病因

因炎暑曝晒,暑热内郁,体温调节功能失常所致。

疾病预后

(1)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病证。一名动暑、中暍。 《景岳全书·杂证谟》:"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暑温的一种类型。 《医门棒喝》初集:"暑温者,夏至后所感热邪也。古人分阴暑、阳暑。盖夏至以后,相火湿土,二气交会,合而为暑,或值时令热盛,或为禀体阳旺,而成阳暑之证,是暑而偏于火者。"参见暑病、口暍条。 (3)即中暑。见《六气感证要义》,详该条。

备注

宜白虎汤或益元散;若汗出脉虚浮,烦渴,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若眩晕少气,虽烦渴而火不甚者,宜生脉散。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