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1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白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恶心、发绀、发热、发烧、腹绞痛、腹痛、腹泻、肌肉痉挛、急暴、痉挛、面苍白、黏液便、脓血便、呕吐、皮肤干燥、脐腹痛、上腹痛、神志模糊、水样便、脱水、畏寒、血压降低。

治法

治疗原则 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后应立刻进行急救处理,让患者以清淡饮食为主,根据患者的病情对症应用药物。此外,还需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 对症治疗 1、饮食以清淡为宜,视病情输入适量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对轻度或中度脱水者亦可采用口服补盐液(ORS)。 2、大量便血可酌情输血。 3、血压下降,应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药物治疗 1、本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和排菌时间。对病情较重而伴有高热或黏液血便者,可选用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抗生素。也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至症状消失3-4天后停药。 2、腹痛时给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山莨菪碱。 3、血压下降时,可使用多巴胺、间羟胺等升压药。 相关药品 阿托品、山莨菪碱、多巴胺、间羟胺 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临床表现

总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6-20h,最短1-3h,最长可达96h。起病急骤,先以畏寒、发热、全身不适、腹部不适开始,随之出现上腹部、脐周阵发性绞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和腹泻。大便每日数次至二十余次不等,大便以黄色水样便较多,少数以血水样便,极少数呈现脓性血便,但很少有里急后重感。 并发症 严重腹泻可导致脱水、循环衰竭,伴声音嘶哑和肌肉痉挛,甚至出现神志意识障碍。

检查

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腹痛、吐泻、发热、休克等症状时,需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会先给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而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进行血常规、粪便检查、细菌培养、PCR、血清凝集实验等,以明确诊断。 体格检查 1、视诊 可通过腹部视诊,观察患者腹部外形,以及有无肠型、肠蠕动波。 2、触诊 通过腹部触诊判断有无腹肌紧张,有无压痛、反跳痛,并查看腹痛范围、部位,注意有无肿块、移动性浊音等。 3、听诊 通过腹部听诊,确定肠鸣音有无亢进或减弱。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发病初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 X109/升,分类中性粒细胞80%以上。 2、粪便检查 可见红细胞、白细胞,部分患者可见巨噬细胞。 3、细菌培养 发病1-2天,粪便培养阳性率高,2天后阳性率减低。可疑食物,如海产品、腌制品等细菌培养,有时也能分离出细菌。 4、PCR(聚合酶链式反应) 本检查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DNA具有定量、简便、快速、特异、灵敏度高等优点。 5、血清凝集实验 患者初期血清凝集效价较高,此后大多很快转为阴性。如效价达到1∶80-1∶160,可诊断本病。在恢复期,检测耐热溶血素抗体,滴度明显升高到1∶80-1∶160。

病因

总述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是因食用含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所致。副溶血性弧菌常可见于海产品,其中以乌贼、黄鱼、蛏子、海蜇头等带菌率较高。多因生吃海产品(如生拌鱼片,生拌蟹肉,生吃鱼籽、虾等)和食用未彻底加热的海产品及食用暴腌小菜导致中毒。此外食品加工不当、交叉污染、二次污染都是引起中毒暴发的重要原因,但大都与海产品或含盐水源有关。

疾病预后

一般预后 本病具有自限性,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死亡。 危害性 本病可使患者出现腹痛、吐泻、发热、休克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 治愈性 经正规治疗,可实现治愈。 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预防

预防措施 预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注意食品安全,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做到生食和熟食分开盛放。 2、不生吃海产品,对海产品要煮熟炒透。如生吃,一定要用醋泡5min,杀死病原菌。 3、贮存的食品在进食前要重新煮透。 4、控制食品中细菌生长。通常食品应放在凉爽通风处,或保存在冰箱内。隔餐的剩菜,食前应充分加热,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