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病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小儿、结核病、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多、盗汗、低热、恶心、乏力、腹痛、腹泻、呕吐、疲乏、食欲不振、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午后发热。
治法
1.一般治疗在全身疗法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小儿机体的抗病能力,使特效的抗结核药物更好地发挥抗菌作用。首先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和休息,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其中以维生素A及 C尤为重要,患儿应居住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内。严重的结核病型有发热等中毒症状及高度衰弱患儿应卧床休息。病情较轻者,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的室内、外活动。 2.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抗结核药物的原则是早期治疗、适宜剂量、联合用药、规律用药、坚持全程、分段治疗。目前常用的抗结核药物可分为杀菌药物及抑菌药物。杀菌药物包括全杀菌药物如异烟肼,半杀菌药物如链霉素及吡嗪酰胺。抑菌药物如乙胺丁醇和乙硫异烟胺。 3.化疗方案 (1)标准疗法一般用于无明显自觉症状的原发性肺结核。每日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和/或乙胺丁醇。 (2)两阶段疗法强化治疗阶段使用3-4种杀菌药物,目的在于迅速杀灭敏感菌及生长繁殖活跃的细菌。巩固治疗阶段是联用两种抗结核药物,目的在于杀灭持续存在的细菌以巩固疗效。 (3)短程疗法快速杀灭体内处于不同繁殖阶段的细胞内外结核群。通常四种药物联用,共2月,2-3种药物,共4个月。若无吡嗪酰胺,疗程可到9月。
临床表现
除现病史,既往史和 BCG(卡介苗)接种史外,应特别注意家庭病史,肯定的结核病接触史对诊断有帮助,又应注意发病前急性传染病史,特别是麻疹、百日咳等常为导致结核发病的诱因,此外需询问过去有无结核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结核菌素阳性反应等。儿童患者主要表现为低热和结核中毒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多不明显,如出现咳嗽、多痰、咯血或呼吸困难等,多为病情已经严重的表现。肺部物理征不明显,与肺内病变不成比例,只有在病灶范围广泛弥漫或有空洞时,才有相应的体征,浅表淋巴结轻度或中等度肿大,肝脾可轻度肿大,此外应注意有无高度过敏表现,如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和瘰疬性面容等。
检查
1. X线检查 X线检查能指出结核病的范围、性质、类型和病灶活动或进展情况,重复检查有助于结核与非结核疾患的鉴别,也可以作为治疗过程中疗效的判断指标。 2.结核杆菌素试验 结核杆菌感染后4-8周,身体对于结核蛋白产生过敏状态,此时如作结核杆菌素试验(结核杆菌素包括旧结核杆菌素 OT和提纯蛋白物质 PPD),局部可发生反应,表示受试者已被结核菌感染,现已知结素反应属于变态反应第Ⅳ型或称迟发型变态反应,其发生机制是小儿初染结核杆菌后,T淋巴细胞被致敏并大量增生,致敏的淋巴细胞具有抗体样受体,当再次接触抗原即注射结核菌素后,可产生许多淋巴因子,使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积聚在真皮的血管周围,再加上血管渗透性增高,在注射局部形成硬肿为阳性反应,国内通常所用的是旧结核菌素(OT)或提纯蛋白物质(PPD,国内已广泛供应)。PPD皮试为皮内注射0.1ml(5IU),一般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皮内,使之形成6-10mm皮丘,48-72小时观测反应结果,测定局部硬结直径,取纵、横两者的平均直径来判断其反应强度。硬结直径不足5mm为阴性,硬结≥20mm或除硬结外,还可见水疱及局部坏死为强阳性。 3.其他检查 痰液、胃液涂片染色或结核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血液检查、周围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检查等。
病因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全身各个器官都可累及,但以肺结核最常见。小儿结核病指的是出生至16岁儿童所患结核病。小儿结核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成人患者,尤其是家庭内传染极为重要,接触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小儿的结核病感染率、发病率与患病率都较一般小儿显著为高。小儿时期初染结核病易形成血行播散和结核性脑膜炎。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对进一步降低结核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小儿初染结核病是成年期续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控制和消灭结核病,必须十分重视小儿结核病的防治。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