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脾化湿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9.2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便稀、不渴、肠鸣、恶心、腹痛、渴喜热饮、首如裹、头重、畏寒、胸闷、眩晕、腹冷、脉濡缓、水谷不分、四肢不温、苔白腻、喜温、肢体困重、健脾化湿。

脾俞阴陵泉中脘足三里外关

材料获取与鉴别


温中理脾。主治头重如裹,眩晕,肢体困重,胸闷恶心,腹痛肠鸣,腹部喜温怕冷,四肢欠温,粪便清稀,水谷相杂,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白腻,脉濡缓。

针用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各家论述

本方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聚,水谷不化精微,或津液代谢障碍,气化失司,水湿停滞于内所致病证。湿困脾阳,痰浊阻塞经络,清阳不升,则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寒湿之邪客于脾胃,邪滞交阻,气机不和,脾胃肠的运化与传导功能失常,清浊不分,可见大便次数增多,肠鸣腹痛,渴不欲饮之症。脾虚湿滞,或生痰成饮,或水泛肌肤而见水肿。脾俞、阴陵泉: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属水,功擅运化水湿,与脾俞配伍,则健脾利水化湿之功著。中脘、足三里: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是胃之下合穴,二穴相配意在理脾胃、助运化,灸之则温中除湿效显。外关: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取之可通利三焦气机,助脾胃之运化以升清降浊、化湿利水。

临床应用

1.头重昏蒙,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加头维、内关,以宽胸理气、通络醒神。 2.眩晕加百会、头维、丰隆以升清降浊、醒脑止晕。 3.泄泻加天枢、上巨虚以调和肠胃气机、化湿止泻。 4.痰湿咳嗽痰湿咳嗽加肺俞、太渊、丰隆以宣肺利气、止咳化痰。 5.水肿加三焦俞、肾俞、水分以加强气化与分利水湿功能。

备注

1.脾俞、三阴交、气海、支沟。针用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2.胃俞、三焦俞、气海、冲阳。针用平补平泻法,或针灸并用。 3.耳穴:脾、胃、三焦、大肠、小肠、皮质下。毫针刺法,或耳穴贴压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