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摩勒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5

小结

本品为冷门中药本草,可用于:白喉、风痒、感冒、喉痹、发热、风虚、喉痛、咳嗽、口干、上气咳逆、脱发、虚热、烦热。

功能主治

化痰,生津,止咳,解毒。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干。 (1)《唐本草》:"主风虚热气。" (2)《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 (3)《海药本草》:"主上气咳嗽。" (4)《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喉痹。" (5)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性味

苦甘,寒。 (1)《唐本草》:"味苦甘,寒,无毒。" (2)《海药本草》:"味苦酸甘,微寒,无毒"。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脾,胃二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 外用:捣汁涂。

别名

余甘子《临海异物志》、余甘《唐本草》、庵摩落迦果《纲目》、望果《中国树木分类学》、油甘子《广州植物志》、牛甘子《南宁市药物春》、橄揽子《四川中药志》、喉甘子、鱼木果《广西药植名录》、滇橄榄《云南中草药选》。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油柑的果实。9-10月果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油柑《岭南采药录》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7米。叶互生于纤弱的小枝上,几无柄,密生而为明显的2列,极似羽状复叶;叶片线状矩圆形,长约1cm,先端钝;托叶线状披针形。花小,黄色,单性同株,具短柄,簇生于叶腋内;萼片5-6,倒卵状矩圆形,长不及2mm;花瓣缺;雄花具柄,极多数,花盘的腺体极小,花药3-5,长椭圆形,直立于一短柱上;雌花近无柄,常单独与雄花混生于上部叶腋内,子房半藏于一环状的花盘内。果实肉质,径约1.5cm,圆而稍带六棱,初为黄绿色,熟时变为赤色。花期4-5月。

生境分部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台湾等地。

性状

干燥果实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微显六瓣状,径约2cm;表面棕褐色,粗糙不平,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基部遗有圆点状的果柄痕迹。质坚实,不易破碎,破碎后内显黄白色;种子不大。气微,味甜带涩。以干燥、饱满,无果柄及叶片掺杂者为佳。

化学成分

果实含大量维生素C(1.0-1.8%),且含量稳定。尚含鞣质,其中有葡萄糖没食子鞣甙、没食子酸、并没食子酸、鞣料云实精、原诃子酸、诃黎勒酸、诃子酸、3,6-二没食子酰葡萄糖。干果含粘酸4-9%。果皮含没食子酸和油柑酸等酚类酸。种子含固定油约26%,油中含五麻酸8.8%,亚油酸44%,油酸28.4%,硬脂酸2.2%,棕榈酸3.0%,肉豆蔻酸1%等。

药理作用

干燥果实,先用80%醇提取,再用醚提取,以盐酸酸化可得良好的抗菌活性物质;对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真菌则无作用。果实的提取物予兔口服可增加体重及血中总蛋白含量而不改变各蛋白部分之间的比例,说明它有同化作用。同属植物 Phyllanthusniruri L.叶的水提取物口服有降血糖作用。

复方

(1)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口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鲜余甘子果十至三十个。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2)治白喉:滇橄榄一斤,玄参、甘草各一两。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二钱,冰片五分,炒白果仁粉五钱,吹喉用。 (3)治哮喘:滇橄榄二十-个,先煮猪心肺,去浮沫再加橄榄煮熟连汤吃。 (4)治河豚鱼中毒:滇橄榄生吃吞汁,并可治鱼骨梗喉。

临床应用

本植物的根(油柑根)、树皮(油柑木皮)、叶(油柑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本品在云南地区有作橄榄使用者,参见"橄榄"条。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