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斜角肌综合征推拿法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8.7K

小结

本推拿疗法一般适用于:肌肉萎缩、麻木、瞳神散大、压痛、指端发绀、不能握、活动不利、肌肉痉挛、麻痛、皮肤苍白、皮肤发凉、手指胀痛、疼痛、头面汗、前斜角肌综合征。

前斜角肌综合征(Scalenus Anticus Syndrome)是指由于外伤、劳损或先天颈肋、高位肋骨等因素引起前斜角肌痉挛、肥大、变性等病理改变,导致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的血管神经束受到刺激或压迫,而产生一系列神经、血管受压的症状,表现为上肢痛、麻、肿、胀、凉、白、紫。本病多发于20~30岁的青年女性,以右侧较为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肌伤”范畴。

1.治法 舒筋解痉,通络止痛。 2.手法 㨰法、按法、揉法、一指禅推法、弹拨法、推法、摇法、擦法、搓法、抖法。 3.取穴与部位 缺盆、肩井、风池、颈臂、曲池、内关、阿是穴、颈项部、上肢部。 4.操作 (1)㨰揉颈肩部 患者坐位,医者立于其患侧,用㨰法、按揉法自患侧肩部至颈侧沿前斜角肌体表投影区往返施术,同时配合肩关节被动运动;然后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沿患侧颈、肩、缺盆、颈臂穴交替操作,于前斜角肌、颈臂穴进行重点施术,时间约10分钟,以活血理筋。 (2)推揉穴位 医者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于缺盆、肩井、风池、颈臂、曲池、内关及阿是穴施术,时间约3分钟,以活血止痛。 (3)揉拨斜角肌及压痛点 医者以拇指按揉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窝硬结处,然后以拇指弹拨斜角肌起止点及压痛点,时间约3分钟,以舒筋通络。 (4)推擦斜角肌 医者用拇指平推患侧斜角肌3遍;然后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 (5)摇肩搓抖上肢 医者先摇患侧肩关节3遍,然后搓抖上肢3遍,以通络止痛。

来源

1.损伤 本病多因颈部后伸、侧屈位时,头部突然向对侧旋转,或长期从事旋颈位低头工作,对侧前斜角肌受牵拉扭转而发生损伤,或提拎重物引起损伤,使斜角肌痉挛、肿胀,刺激或挤压从其间穿越的血管神经束而产生相应的症状。神经受压又可加剧前斜角肌痉挛,形成恶性循环。 2.先天发育异常 先天性畸形,如肩部下垂、高位胸骨、第7颈椎横突肥大、高位第1肋骨、臂丛位置偏后等,使第1肋骨长期刺激臂丛神经,致使受臂丛神经支配的前斜角肌发生痉挛,进而使臂丛神经受压进一步加重。若前斜角肌痉挛、肥厚、变性,则易造成锁骨上部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脉受压。如颈肋或第7颈椎横突肥大,或前、中斜角肌肌腹变异并发时,当前斜角肌轻微痉挛,即可压迫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而导致神经血管受压症状。本病运动障碍症状出现较迟,可表现为肌力减退或肌萎缩,偶有手部呈雷诺现象(皮肤苍白、发绀或潮红)​。临床上以上肢痛、麻、肿、胀、凉、白同时出现居多。当臂丛神经受压时,则出现类似颈椎病的上肢疼痛、麻木,临床应予以鉴别;动脉受压时,由于上肢动脉血供减少,则出现肤色苍白,手指发凉;当静脉受压时,由于上肢静脉回流受阻,则出现手指肿胀;回流受阻日久,或受阻进一步加重,则出现手指发紫。中医学认为,多因过度劳累,或风寒外袭,寒邪客于经络,筋脉凝滞,致使经脉运行不畅,气血流通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肿痛;病程日久,瘀血阻滞,筋脉失去濡养,不荣则痛,发为本病。

鉴别

1.神经根型颈椎病 好发于中老年人,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其疼痛呈神经支配区域分布;颈椎活动受限;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及压顶试验阳性,艾迪森试验阴性。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2.胸小肌综合征 令患者做胸肌收缩或上肢过度外展,做患肢抗阻力内收检查,可出现脉搏减弱或消失,改变肩臂位置后,症状减轻;压痛点在喙突下胸小肌部位。 3.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本病由于锁骨下动脉于发出椎动脉的近端发生狭窄,使锁骨下动脉远端的压力低于同侧椎动脉压力,脑基底动脉血液经该侧椎动脉反流入锁骨下动脉的远心端,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临床表现,出现眩晕、肢体轻瘫、感觉异常、双侧视力障碍及上肢疼痛、肌力减弱、握物无力、手指活动不灵活、感觉麻木等。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各家论述

1.病史 有颈部损伤史。 2.症状 (1)一般发病缓慢,多以疼痛起病,疼痛程度轻重不一。 (2)患侧锁骨上窝稍显饱满,前斜角肌局部肿胀,常呈手托患肢或上举患肢而不敢下垂。 (3)患侧上肢有放射性疼痛、麻木或触电感,尤以前臂、上肢尺侧及手指最为明显。少数患者伴有交感神经症状,如瞳孔扩大、面部出汗、患肢皮温下降等症状,重者甚至可出现霍纳综合征。 (4)早期因血管痉挛使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患肢皮温降低、皮肤苍白;后期可因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手指肿、胀、凉、白现象,严重时则发紫。 (5)臂丛神经长期受压,可出现患侧小鱼际肌肉萎缩,肌力减退,难以持物,有笨拙感。 3.体征 (1)肌痉挛及压痛 患侧前斜角肌肌腹增粗痉挛,局部压痛明显。 (2)活动受限 颈部活动受限,尤以向健侧旋转障碍明显。 (3)上肢下垂诱发痛麻 患侧上肢下垂时放射性痛、麻症状加重,用手托患肢或上举手臂时痛麻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4)特殊检查 艾迪森试验、超外展试验阳性,常见于血管受压;举臂运动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常见于神经受压。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部分患者可见颈肋或颈7横突过长或高位胸肋。

临床应用

1.本病以手指痛、麻、肿、胀、凉、白、紫7种症状为诊断要点,其中紫色为最严重的表现,临床应正确把握病势。 2.临床应与单纯上肢痛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3.推拿治疗本病以缓解前斜角肌痉挛为要务,施术重点在锁骨上窝、斜角肌部位。 4.因骨性畸形而致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备注

1.斜角肌 斜角肌由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组成。前斜角肌起于第3~6颈椎横突前结节,肌纤维向前外下方止于第1肋骨上面的斜角肌结节,其止点附着处的后缘和第1肋骨上面构成一锐角,其抵止部附近为腱组织,腱组织比较坚韧但缺乏弹性,膈神经紧贴前斜角肌前面下行。中斜角肌起于第2~6颈椎横突后结节,肌纤维向外下方止于第1肋骨上面锁骨下动脉沟后方的骨面,其抵止处附近组织也很坚韧,缺乏弹性。后斜角肌起于第5~7颈椎横突后结节,肌纤维向下止于第2肋外面。三块斜角肌均位于较厚的椎前筋膜深面,由第4~6颈神经的前支支配。除前、中、后斜角肌外,有时出现最小斜角肌,它起于第6或第7颈椎横突前结节,在前、中斜角肌之间下行于斜角肌间隙中,止于第1肋骨上面或胸膜顶上方的纤维膜,该肌的存在将使斜角肌间隙变得狭窄。斜角肌具有提第1肋、第2肋,以助深吸气,侧屈颈椎的作用。 2.血管神经束 血管神经束包括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和支配上肢的臂丛神经。前斜角肌的后缘、中斜角肌的前缘及第1肋骨的上面共同围成的三角形间隙称为斜角肌间隙,有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通过,而锁骨下静脉则在前斜角肌的前方跨过第1肋的上面。局部常见的解剖学变异有: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的肌腹合并,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由合并的肌腹中穿过,加大了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受压的风险。臂丛由第5~8颈神经的前支和第1胸神经的前支大部分共5条神经根组成。其中第5、第6颈神经前支组成上干,第7颈神经前支构成中干,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组成下干。臂丛穿越斜角肌间隙时,紧靠锁骨下动脉的后方,臂丛下干呈水平位或稍向上绕过第1肋骨上面,臂丛的中干和上干位于下干的外上方。由于血管神经束所处的特殊位置容易受挤压而出现相应症状。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