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便导滞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6.3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大便干结、大便秘结、乏力、腹痛、腹胀、纳呆、便干、大便不畅、大便艰难、通便。

天枢大肠俞左腹结上巨虚支沟

材料获取与鉴别


通腑导滞,理气通便。主治大肠传导不利而致的大便秘结,或粪质干硬,排便困难;或粪质并不干硬,但排便不畅;多伴有腹胀、腹痛、纳呆、乏力等症状。

针用泻法,或用平补平泻法。

各家论述

便秘的病位在大肠,多为大肠传导失常,其原因多与脾胃肺肝肾等功能失调有关。胃与大肠相连,胃热炽盛,下传大肠,导滞大肠热盛,燥屎内结;脾主运化,脾虚失于运化,糟粕内停;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肺燥,下移大肠,则肠燥津枯;肝郁气滞,则腑气不通,气滞不行;肾司二便,肾阴不足,肠失濡养,便干不行,肾阳不足,肠道失于温煦,传导无力,大便不通。大便秘结,腑气不通,则出现腹胀、腹痛等症。 天枢、大肠俞、下巨虚:是足阳明经大肠之募穴,针用泻法有通肠导滞的作用,与大肠俞同用属俞募配穴,再配下合穴上巨虚,“合治内腑”,三穴都有增强肠腑功能的作用,共用可起到通调大肠气机、宽肠行滞的功效。 左腹结穴:属局部配穴,通调腑气,是治疗习惯性便秘的经验效穴。 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穴,能调理三焦气机,五穴同用,共奏通腑导滞、理气通便之功。

临床应用

本方适用于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便秘。临床应用以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周期延长,或粪质坚硬,便下困难,或排便无力,出而不爽为主要辨证要点。便秘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应辨证加减应用。 1.便秘属肠胃积热,兼见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烦渴喜冷饮加内庭、合谷。内庭穴是足阳明经的荥穴,具有清降胃火的作用。合谷穴是手阳明经的原穴,有清泻手阳明大肠之热的作用,两穴合用可奏清泻腑热之功。 2.便秘属气机郁滞者,兼见大便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腹胀肠鸣,嗳气频作,胸胁满闷加太冲、内关。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有宽胸理气之功;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原穴,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二穴合用以疏调气机、导滞通便。 3.便秘属阴血亏虚者,兼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失眠多梦,口干唇燥加脾俞、三阴交、照海。本证多由久病体虚,血少津亏所致,故取脾俞以补气血生化之源,配以三阴交健脾补血,再配照海养阴以增液行舟,针用补法,共奏健脾补血、养阴润燥之功。 4.便秘属脾胃气虚者,症见便难排出,临厕努挣乏力,便后神疲气怯,汗出气短,肢倦懒言加气海、足三里。本证多由脾胃气虚,大肠转运无力所致,故取气海穴补益元气,取足三里健运脾胃,补中益气。针用补法以达益气通便之效。 5.便秘属阳气虚衰,大肠传导无力者,症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兼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腹中冷痛,得热则减加灸神阙、关元。神阙穴在脐中,脐为先天之结蒂,是温阳、回阳救逆的要穴,灸之能温脾胃之阳;关元为小肠募穴,也是壮阳要穴,灸之能温下焦,益中焦。两穴合用可起到温阳通便的作用。

备注

1.合谷、曲池、腹结、上巨虚,针用平补平泻。 2.中脘、阳陵泉、气海、行间,针用平补平泻。 3.天枢、支沟、照海,针用平补平泻法。 4.耳针:直肠下段、大肠、三焦、腹、肝、脾。每次选3~5穴,毫针浅刺;也可用耳穴贴压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