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胃散寒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5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便溏、不渴、恶寒、呃逆、泛吐清水、寒邪犯胃、纳差、呕吐、脾胃阳虚、神疲、手足不温、畏寒、喜按、急暴、脉迟缓、脉弦紧、脉虚弱、热饮、舌质淡、苔薄白、喜温、温胃散寒、胃痛。

胃俞中脘足三里关元

材料获取与鉴别


温中和胃,祛寒止痛。主治寒邪犯胃者,症见胃痛暴作,呕吐,畏寒喜暖,温熨胃脘部可使痛减,口不渴喜热饮,或伴呃逆,恶寒;苔薄白,脉弦紧。脾胃阳虚者胃痛隐隐,呕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神疲,或手足不温,大便溏软;舌质淡,脉虚弱或迟缓。

针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各家论述

胃痛辨证,当分虚实。若寒邪客胃,或过食生冷,或素体中寒,均可导致胃寒;寒主收引而致脉络绌急,故多出现剧烈的胃脘痛,有寒则痛,得温而减。中焦虚寒,气不化津,则口不渴或喜热饮。寒气蕴蓄于胃,胃气失于和降,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若过用寒凉克伐药物,损伤胃之阳气,胃虚受寒则可见胃痛隐隐;胃寒,则腐熟水谷的功能明显减退,多见食入不化,纳差神疲;阳虚有寒,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则手足不温等。胃俞、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所会,可以健运中州,调理气机。配胃俞,俞募相合,和中益胃。足三里、关元: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合治内腑”​。关元穴属任脉、位居下焦,功擅补益阳气,与足三里合用,灸之可温中散寒、温络止痛。

临床应用

1.兼风寒表证者加合谷、外关以疏风散寒。 2.胃痛甚者加内关、公孙以宽中降气、缓急止痛。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通于冲脉,​《标幽赋》云:​“脾冷胃痛,泻公孙而立愈。​”内关穴通阴维脉,可宽利上中焦之气。二穴相配,擅治心胸胃之病证。 3.呃逆加膈俞、中魁以降逆止呕。中魁为经外奇穴,乃治呃逆之效穴。 4.脘胀纳呆若中焦虚寒而致脾胃失运者,可加脾俞、建里、里内庭。脾俞灸之以健运中阳,针建里、里内庭以增强胃的腐熟水谷功能,从而消食除胀。 5.便溏加天枢、关元以温阳散寒、升清降浊。

备注

1.章门、下脘、冲阳、梁丘。针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2.气海、公孙、内庭、建里、关门。针用平补平泻,或针灸并用。 3.耳穴:胃、神门、膈、肝、交感、皮质下。毫针刺法,或耳穴贴压法。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