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疸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疸证、溶血、溶血性黄疸、红细胞增多、尿胆原阳性、血红蛋白增多、血清总胆红素升高、背痛、发热、目黄、皮膜苍白、脾肿、腰酸。
治法
1.血热动血证 证候:黄疸迅速出现,发热,吐血,衄血,或便血,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治则:清热凉血止血。 主方:犀角地黄汤。 方药:犀角(水牛角丝代)、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常加茵陈、白茅根、仙鹤草等。 2.肝胆湿热证 证候: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侬,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腹满胁痛,大便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化湿退黄。 主方:茵陈蒿汤。 方药:茵陈蒿、栀子、大黄。恶心呕吐,加白豆蔻、制半夏,腹胀、胁痛,加延胡索、郁金、枳壳。 3.气血虚脱证 证候:皮肤黏膜轻度黄染,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呼吸少气,动则喘息,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则:益气补血固脱。 主方:人参养营汤。 方药:人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肉桂、熟地、五味子、远志、陈皮、杭芍、甘草。病情危急时,单用人参煎汤服。
临床表现
临床以黄疸,皮肤黏膜苍白,头晕,尿色加深,或呈酱油色,可伴见发热,衄血,便血等为特征的黄疸病。
检查
以黄疸,面白,头晕等为主要表现的疸病类疾病。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黏膜往往明显苍白;皮肤无瘙痒;脾大。实验室检查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升,主要为非综合胆红素增高;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病因
因婴儿血分热毒蕴伏,或输血、某些药毒、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
疾病预后
血疸又名血黄。血疸是因输血、某些药物、蛇毒、疟疾等引起溶血所致。本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溶血性黄疸。胎黄、蚕豆黄亦属血疸,但已另立病名。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