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半表半里、阳证、口苦、目眩、咽干、舌红、舌红绛、弦脉、弦细脉、三气少阳、少阳相火、白舌滑腻、白苔弦红、上炎、半表半里、寒热错杂、胆证、寒热往来、偏头痛、少阳经头痛、恶寒发热、恶心、耳聋、耳痛、烦渴、烦躁、汗出、肩痛、口渴、目痛、尿量异常、尿少、呕恶、呕吐、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太息、疼痛、听力下降、头痛、往来寒热、胁痛、胁下痞硬、胁胀、心烦、心痛、胸闷、胸痛、胸胁满闷、胸胁痞满、咽喉肿痛。

治法

治疗少阳病应以和解少阳为治则。 (一)方剂治疗 阳病亦有经证、腑证之分: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为经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为腑证。经证与腑证常相兼出现。治疗上均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由于少阳病有向里,向表两种转归,常可伴有表证或里证,治疗时亦可兼用发表或攻下等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 1.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经病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象虚小弦数。妇人中风、疟疾、黄疸。 2.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呕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象右实左弱、弦数有力。 《伤寒医诀串解》卷三:"何谓少阳经证。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证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拎于中,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4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二)针灸治疗 中渚穴:针入三分至五分,留捻三分钟。 足临泣:针入三分,留捻三分钟。 期门:针入三分,留捻二分钟。 间使:针入三至五分,留捻三分钟。 窍阴:针入一分,留捻一分钟,再灸麦粒大之艾炷三壮。

临床表现

临床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等为特征的伤寒病。

病因

因气血虚弱,外邪与正气相搏于少阳所致。

疾病预后

多因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胆经所致。

备注

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