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脾证、虚证、沉缓脉、缓脉、脾胃虚、濡脉、舌白、舌齿痕、舌痕、舌胖、舌瘦、舌中白、舌中苔少、右关迟、右关革、右关涩、右关虚、左关浮、左关弱、四气太阴、阳明燥金、淡湿胖齿、关濡、关弱、关散、关涩、关微、关细、关弦、卯酉燥金、少宫己土、脾证、舌中灰滑、太角壬木、崩漏、闭经、便白、便绿、便溏、齿痕舌、瘛疭、出血、发黄、饥不欲食、肌痛、睑肿、厥逆、流涎、脉缓弱、脉缓涩、脉无力、脉虚缓、梦见潮湿、梦见饮食、面黄、面肿、目黄、呕吐、泡沫便、人中色黄、身重、手足心汗、水肿、四肢不收、四肢不用、苔薄白、完谷不化、涎沫、泄泻、心下痞硬、指纹淡、足痛、足痿。
治法
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以健脾益气为治疗大法。 《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脾虚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多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脾为湿土,喜燥恶湿。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脾虚病症的治疗方法: 1.脾虚呕吐 证候: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 治则:健脾和胃止呕。 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脾虚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 治则:健脾渗湿止泻。 主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3.脾虚水肿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治则:温脾利水消肿。 主方:实脾饮加减。 4.脾虚出血 证候: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 治则:健脾益气摄血。 主方:生脉饮合参附汤加减。 5.脾虚带下 证候: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主方:完带汤,水煎服。 6.脾虚经闭 证候:经闭,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 治则:补脾胃、养气血。 主方:八珍汤加减。 7.脾虚多涎 证候: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 治则:补益脾气摄津。 主方:五味异功散加减。 8.脾虚生风 证候: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主证。脾虚引动内风,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 《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 治则:补脾熄风。 主方:六君子汤加蝎尾、炮姜、肉桂。 9.脾虚如球 证候: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 治则: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10.脾虚生热 证候: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目之上下眼胞肿胀,舌淡苔黄腻,脉细数无力,烦渴不能多饮,皮屑增多,言语无力,小便短赤,耳鸣遗精。因脾虚所至内湿停滞,久而生热,无养气血,水湿不化,阴虚阳盛。 治则:健脾益气、养气血为主,辅以清虚热,滋肾阴。 主方:人参健脾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
临床表现
泛指因外感或内伤等各种原因损伤脾脏气血阴阳所引起的一类证候。
疾病预后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备注
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