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动风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动风、阴虚、风温、虚劳、沉细脉、细脉、细数脉、弦滑数脉、弦细脉、弦细数脉、风证、虚证、紫绛瘦舌、便秘、痴呆、春温、摇晃、燥、半身不遂、潮热、瘛疭、大便干结、盗汗、盗汗失眠、低热、地图舌、耳鸣、发麻、乏力、烦热、汗出、昏仆、肌肉麻木、急躁、健忘、口干、口眼歪斜、麻木、脉无力、脉细数、脉弦细、脉弦细无力、目眩、颧红、舌干、舌红、舌红绛、舌謇、舌绛、舌津少、舌歪、神疲、失眠、手足蠕动、睡眠不安、睡眠障碍、四肢拘挛、苔少、苔无、体重下降、头昏、头摇、头晕、午后发热、五心烦热、项强、消瘦、小便短黄、心烦、行动迟缓、眩晕、眼花、咽干、腰膝酸软、震颤、肢体麻木。

治法

1、阴虚风动证中风 临床表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语謇或不语,口舌斜,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证候分析:多见于热病后期,阴津亏损,或由于久病耗伤,阴液大亏所致。主要病机是阴液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则变生内风,此属虚风内动。 治法:滋肝养肾,潜阳熄风。 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常用中药:白芍、天冬、玄参、枸杞、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牛膝、当归、天麻、钩藤。 2、阴虚风动证慢惊风 临床表现:精神疲惫,形容憔悴,面色萎黄或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出汗,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病多发于急惊风之后,痰热炼灼阴津,筋脉失养,故见抽搐反复发作,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部分患儿可伴有筋脉失养之肢体活动障碍,甚至萎废不用。 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 方剂:大定风珠加减。常用中药:白芍、生地、麻仁、五味子、当归、龟板、鳖甲、龙骨、牡蛎。 常见病 1、风温 邪热久羁,真阴消烁,深入下焦,正虚邪衰,肝肾阴竭,水不涵木,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表现为身热夜甚,身倦体乏,耳聋目眩,手足蠕动,手足心热,舌光绛无苔,脉虚大或结代。 治宜养阴息风, 方用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2、春温 里热炽盛,阴液被耗,极易发生真阴耗竭,虚风内动之证,症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唇焦,手足蠕动,甚至瘛瘲,头晕耳鸣,时时欲脱,舌绛少苔,脉弦细。 治宜育阴潜阳,滋阴熄风, 方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3、虚劳 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手足蠕动,或肌肉抽动,不能自持,或见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男子不育,女子不孕,舌红少苔,脉细数。大凡久病失养,或房事过度,或五志过极,情志内伤,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涵木,引发阴虚动风证。 治宜滋阴潜阳,熄风止痉, 方用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

临床表现

临床以眩晕欲仆,肢体麻木,手足颤动或瘈疭,口眼抽动,舌质红,舌面光滑如镜,或有裂纹,脉细数或弦,伴见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等为特征的证候。

None

阴虚风动证、阴虚肝风内动证、虚风内动证

病因

因阴液亏虚,经脉失养,虚风内动所致。

疾病预后

多由肝阴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备注

阴虚风动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肝阴亏虚,虚风内动,以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眩晕与虚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