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急性、骨髓炎、白细胞增多、急性附骨疽、惊厥、烦躁、高热、关节痛、寒战、昏迷、急性面容、脓肿、呕吐、水肿、头昏、头痛、压痛。
治法
1.全身支持疗法包括充分休息与良好护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少量多次输血,预防发生压疮及口腔感染等,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使用镇痛剂,使患者得到较好的休息。 2.药物治疗及时采用足量而有效的抗生素药物,开始可选用广谱抗生素,常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以后再依据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抗生素应继续使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2周左右。大多可逐渐控制毒血症,少数可不用手术治疗。如经治疗后体温不退,或已形成脓肿,则药物应用需与手术治疗配合进行。 3.局部治疗用夹板或石膏托限制活动,抬高患肢,以防止畸形,减少疼痛和避免病理性骨折。如早期经药物治疗症状消退,可延缓手术,或无需手术治疗。但如已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引流。如脓肿不明显,症状严重,药物在24-48小时内不能控制,患骨局部明显压痛,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液自行扩散,造成广泛骨质破坏。手术除切开软组织脓肿外,还需要在患骨处钻洞开窗,去除部分骨质,暴露髓腔感染部分,以求充分减压引流。早期可行闭式滴注引流,伤口愈合较快。
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高热(39℃以上)伴寒战等。 2.肢体局部持续性剧烈疼痛。附近肌肉痉挛、不愿活动患肢、称之"假性瘫"。 3.干骺端明显压痛。 4.患肢活动功能受限。由于疼痛而引起保护性肌痉挛肢体活动受限。 5.浅表部位病源、出现皮肤温度增高。早期局部软组织肿胀,以后发展整段肢体肿胀。 6.白细胞计数总数增高、可达(2-4)109/升,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血培养为阳性。 7. X线拍片早期无明显改变、发病2周左右方有骨破坏、增生和病理性骨折表现。
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总数增高,可达(2-4)109/升,中性粒细胞数增高。血培养为阳性。 2. X线 拍片早期无明显改变,发病2周左右方有骨破坏、增生和病理性骨折表现。 3.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一旦怀疑本病,在抗生素应用以前应行血液培养,以确定起病菌及药物敏感性。 4.疑及本病时,还应行骨髓穿刺、涂片、大体上能确定起病菌。骨穿时应注入生理盐水,抽出骨髓,骨膜下形成脓液时应分层穿刺,极易成功,此时已进入中期。
病因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使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造成整个骨干坏死。由于骨膜剥离,骨膜深层成骨细胞受炎症刺激而生成大量新骨包于死骨之外,形成包壳,代替病骨的支持作用,包壳上可有许多孔洞,通向伤口形成窦道,伤口长期不愈,成为慢性骨髓炎。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