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灸法
隔姜灸即用姜片作间隔物施灸。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治风邪寒湿。取新鲜姜和艾炷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遗留瘢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有相得益彰之效。操作技巧:首先要选择大块新鲜生姜,切成比五分硬币略厚的大片(约一分多厚,太厚不易传热,太薄易烧伤),厚薄要均匀。用针点刺许多孔,以便热力传导。艾炷不宜太大,如蚕豆或黄豆大即可。否则艾炷过大,先燃上部,下边不热,之后接近姜片热力剧增,超过45℃就会发疱。隔姜灸发疱是技术错误。艾炷勿过紧或过松,过紧则燃烧时间长,热度过高;过松则燃烧太快,易脱散掉火星。每点燃一个,尚未燃烧完就在旁边接续一个,使之引燃不必再点火,这样,面积不断扩大,就产生连续不断的温热刺激,热一大片。每次可放2-3个姜片,灸2-3个穴道,灸妥后再换新穴,多则忙不过来。如果灰烬和残艾积累过多,则予以清理,重新上艾炷施灸。在施灸过程中,应不时拿起姜片看看皮肤颜色,移动姜片,因为有些病人局部神经麻痹,知觉迟钝,最易施灸过度,发生水疱。一般每片姜烧过两三壮觉热以后,即应勤动勤看,以局部大片红晕汗湿、病人觉热为度。施灸后宜暂避风吹,或以毛巾覆之轻揉,促使汗孔闭合。如灸"面神经麻痹",则应在灸后1小时内少说话,不喝水,不吃食物,安静休息,以利恢复。隔姜灸的适应证:治呕吐、泻痢、腹痛、肾虚遗精、风寒湿痹、面瘫、麻木酸痛、肢体痿软无力等。尤其对面神经瘫痪更为适宜,疗效优于针法。但宜讲究技巧,每日或间日施灸一次,将瘫痪部位之主要穴道,灸红灸热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