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疽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剥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尿糖阳性、血糖升高、跛行、创口不合、发凉、发热、红肿、坏死、肌肉麻木、肌萎、甲厚、溃烂、冷痛、麻木、皮肤干燥、脱毛、小腿酸、胀痛、肢端坏死、肢冷。
治法
辩证论治 辩证要点 本病应以寒热、虚实来辩证。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行或停止行走,休息后疼痛逐渐消失,应考虑为寒湿阻络证,以寒证为主,患肢皮肤暗红而肿,趺阳脉消失,患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破溃腐烂,疼痛异常,伴发热,口干,便秘,尿黄赤,应考虑为热毒入络,以热证为主。治疗原则 若寒湿阻络,宜温阳通络、散寒祛湿,若瘀阻脉络,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若热毒入络,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若气血两虚,宜补气养血。 证治分类 1、寒湿阻络证主证:面色暗淡无华,喜暖怕冷,患肢沉重。酸痛、麻木,小腿有抽搐,以致跛行或停止行走,休息后疼痛逐渐消失,趺阳脉减弱消失,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凉,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治法:温阳通络、散寒祛湿。 其他疗法 外治法: 1、敷贴疗法:未溃时选用冲和膏,红灵油膏外敷,或用毛披树根100克,水煎,温浸患肢,1-2次/D。已溃者外敷生肌玉红膏。 2、手术治疗:溃疡坏死组织难脱者,待炎症消退后可采用手术方法清除坏死组织,对于经治无效的肢、趾坏疽,必要时可采用低位截肢、截趾(指)术。
临床表现
临床以初起肢冷、麻木,行走时突然疼痛,出现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加剧,趾(指)节黑腐溃烂,疮口经久不愈,后期趾(指)节坏死脱落等为特征的脉管病。
检查
诊断本病还可依据查超声多普勒、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X线胸片、血脂血糖等检查可帮助诊断,并可了解血管闭塞部位及程度。
病因
因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凝血瘀,或阴虚热毒蕴结,瘀阻脉络,气血不畅,甚或痹阻不通所致。
疾病预后
脱疽,中医病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本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