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部病证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胁痛、胁肋病证。
各家论述
气滞血瘀,血虚失常,闪挫扭伤,湿毒内侵,皆可导致胁肋部疼痛。本方取期门为主穴,期门为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本身分布在胁肋部,属于局部选穴法和局部配穴法,针刺可使局部通络作用与疏肝理气作用相结合。以支沟、阳陵泉、太冲为配穴,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在经络循行过程中布胁肋,和期门相配,二者都属于肝经,既属于上下配穴法,也属于本经配穴法,针刺可达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的作用;支沟属于手少阳三焦经,阳陵泉属于足少阳胆经,二者同属于少阳经,属于同名经配穴法,刺之可疏通少阳经经气,此二穴常为治疗胁肋诸疾之对穴;阳陵泉配以太冲、期门属于表里经配穴法,肝胆两经的经络循行都布于胁肋,因而可达疏利肝胆、通络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1.肋间神经痛加刺相应夹脊穴,在疼痛局部行围刺、围灸,或皮肤针叩刺,并加拔火罐。 2.蛇丹加局部刺络拔罐,以疏通局部气血;加合谷、大椎泻之以泻热止痛。或取阿是穴针尖朝向病变局部性围刺,曲池、公孙、外关、内庭、三阴交、阳陵泉用泻法,留针30分钟。 3.胆囊炎加肝俞、胆俞、日月行泻法以疏肝理气;加阴陵泉泻之以利湿清热。 4.闪挫跌仆加丘墟、足临泣行泻法,以散瘀通络、通经止痛。 5.血虚胁痛加肝俞、肾俞、行间、足三里、三阴交、行间行泻法,余用补法,以和血养阴、通络止痛,用以治疗精血亏损,血不养肝所导致的虚性胁痛。
备注
1.外关、丘墟、日月、阿是穴,针用平补平泻法。 2.支沟、外丘、期门、日月,针用平补平泻法。 3.支沟、章门、阳陵泉、委中,针用泻法,留针30分钟,委中点刺放血。 4.膈俞、肝俞、膻中、期门、太冲,其中膈俞、肝俞平补平泻,使针感传到胸部,不留针;膻中、期门、太冲平补平泻,使针感传到腹部和下肢,留针30分钟,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