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湿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3W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肺证、湿证、肺系湿、舌前苔滑、肺证、疲劳、湿疹、便溏、晨晕、带下多、带下稀、恶心、乏力、浮肿、腹大、咳嗽、咳痰、毛发油腻、呕吐、痞闷、舌白、身重、水肿、苔厚、痰多、痰涎、头昏、腿酸、眩晕、颜面油光。

治法

宣肺化痰:常用杏仁、桔梗、紫苏等宣肺止咳;半夏、陈皮、茯苓等健脾化痰; 清热利湿:若痰黄稠、舌苔黄腻,可搭配黄芩、鱼腥草、薏苡仁等清肺热、利湿浊; 温化寒湿:痰白稀、怕冷者,可用干姜、细辛、白术等温肺散寒。

临床表现

痰多黏稠,痰液以白色或黄色为主,质地黏腻,可能伴随咳喘; 胸闷气短,湿阻气机,肺气不宣,出现呼吸不畅、胸部压迫感; 体倦乏力,湿邪困脾,影响气血生成,导致四肢沉重、易疲劳; 舌苔厚腻,典型舌象为舌体胖大、舌苔白厚或黄腻,反映体内湿浊内蕴。

病因

外感湿邪:长期处于潮湿环境,或淋雨涉水后未及时祛湿,湿气从口鼻、皮肤侵入肺脏。 饮食不节:过量食用生冷、油腻、甜食,损伤脾胃运化功能,湿浊内生并上犯于肺。 体质因素:脾虚、阳虚体质人群,水液代谢能力弱,更易痰湿停聚。 久病耗气:慢性肺部疾病(如慢阻肺)或反复感冒,导致肺气不足,水湿停滞。

预防

避免生冷甜腻:减少冷饮、油炸食品、奶油等高热量难消化食物; 多吃健脾祛湿食材:如山药、莲子、赤小豆、冬瓜、白萝卜等,可煮粥或煲汤; 适量辛味食物:生姜、葱白、紫苏叶等辛温食材,有助于发散湿气; 适度运动:快走、八段锦等轻度有氧运动可促进排汗、加速湿气代谢; 防潮保暖:避免淋雨或久居潮湿环境,注意背部、颈部保暖以防外湿侵袭; 穴位按摩:按压丰隆穴(小腿外侧)、肺俞穴(背部)帮助化痰、通调肺气。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