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痈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头脑、痈、脑脓肿、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偏盲、淡漠、恶心、发热、倦怠、呕吐、视盘水肿、嗜睡、头痛、项强、眼震。
治法
(一)脑脓肿一般治疗原则 是当脓肿尚未形成之前,应以内科综合治疗为主。一旦脓肿形成,则应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但如果患者颅压很高已经出现脑疝迹象,则不论是否形成脓肿均应采取紧急手术,以挽救生命。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致病菌的种类,细菌的敏感性和该药对血脑屏障通透性来选择,原则上应选用对致病菌敏感、易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在细菌尚未检出之前,可按病情选用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予以适当调整。一般静脉给药,必要时亦可采用鞘内、脑室和脓腔内注射。 (2)脱水药物主要用来降低颅内压,缓解颅内压增高的症状,预防脑疝发生。常用脱水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溶液,呋塞米、利尿酸钠等,用药时应注意肾功能、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 3.对症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如有高热,可物理降温,对并发癫痫者,应予以抗癫痫药物治疗。 (二)硬脑膜下脓肿由于本病极易扩散,并可穿破蛛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和脑室炎,因此及时通过外科颅骨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脓肿等方法治疗引流脓肿十分重要。术前、术后均应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时程不少于4周。此外,还应积极处理原发灶。对于有癫痫发作的患者,还应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12-18个月。 (三)硬脑膜外脓肿针对不同的感染来源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但不管何种手术,术前和术后均要应用足量抗生素,直至症状消失后数日,一般需使用抗生素6周以上。 1.钻颅引流适用于无颅骨骨髓炎的硬脑膜外脓肿。必要时需通过神经内镜打通脓肿间的间隔,并进行充分引流。 2.感染灶清除术适用于继发于颅骨骨髓炎的硬脑膜外脓肿,应在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彻底清除无生机的死骨和肉芽组织。 3.原发灶治疗由额窦炎、岩骨尖炎、球后感染所致脓肿应连同原发灶一起清除等根治性治疗。
临床表现
临床以头痛时轻时重,甚则剧痛,恶心、呕吐,恶寒、发热,伴见身体相应部位的感觉与运动障碍,甚则意识朦胧等为特征的颅脑病。
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多数增高,急性期脑脊液内细胞数明显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或偏低,蛋白含量多数增高。 2.血常规白细胞及分类计数增高、血沉增快。 3. X线头颅平片多为正常,偶可发现颅骨骨髓炎、颅内金属异物、中耳乳突炎(特别是胆脂瘤)、鼻窦炎等有助于诊断。 4. CT检查CT扫描有助于了解脓肿大小、数目和形态,有助于选择手术时机和确定治疗方法。脑脓肿在脓肿尚未形成时的急性脑炎期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病灶,并有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时不强化。脑脓肿形成后,增强扫描可见完整、厚质均一的明显环状强化影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强化灶周围有明显的不规则水肿,且有显著的占位效应。多呈单发,亦可为多房性。硬脑膜外脓肿可见硬脑膜外蔓状不规则混杂密度或高密度影。硬脑膜下脓肿CT可见颅内脑外的硬脑膜下腔新月形低密度影,脑组织受压,中线结构移位,有时可伴有邻近脑组织水肿、脑梗死或脑脓肿。增强扫描可见包膜强化,尤以脑组织侧包膜强化明显。 5. MRIMRI检查对各种类型的脑脓肿诊断均较CT更敏感、更精确。对于脑脓肿的诊断,T1WI上脑脓肿坏死区显示为低信号强度,其周围为等信号或高信号的薄环围绕,此为脓肿包膜。包膜外的低信号区为水肿区。增强扫描能清楚显示强化的环状包膜,中心脓肿坏死区及周围水肿区。硬膜下脓肿的脓液在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被强化,可清晰显示邻近脑组织脑组织水肿、脑梗死或脑脓肿,并可有有效地区分硬膜外脓肿、硬膜下积脓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脓肿在MRI上与硬膜下脓肿相似,增强扫描可见脓肿位于硬膜外。 6.脑电图在脓肿处可呈现局灶性慢波,主要对大脑半球脓肿有定位意义。
病因
因正虚于内,邪毒内侵,上壅于脑,气血壅滞,蕴而化热,化腐成脓所致。
疾病预后
颅脑痈即颅内脓肿。颅内脓肿是指化脓菌侵入颅内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和局限性脓肿的统称。一般为单发,也有多发者,且可发生在颅内任何部位,依据其发生部位不同,可将颅内脓肿分为脑脓肿、硬膜外脓肿、硬膜下脓肿等。脓肿位于脑组织内者为脑脓肿,位于硬脑膜外者称硬脑膜外脓肿,位于硬脑膜下者称硬脑膜下脓肿,如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者称混合性颅内脓肿。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