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里证、阳证、恶热、胃家实、自汗、迟脉、大脉、滑数脉、实脉、苔黄、苔黄燥、长脉、五气阳明、阳明燥金、白苔心黄、边红中黑、红舌黄苔、红舌尖黄、黄滑中红、灰黑弦红、尖黄根白、尖黄根灰、里证、鼻出血、便秘、肠实、大肠证、化火、实热、胃实、胃证、阳明经头痛、燥屎、燥证、鼻衄、大便不通、大便困难、大汗、大渴、大渴引饮、大热、但热不寒、腹痛、腹硬痛、腹胀、腹胀腹痛、汗出、汗多、颈肿、渴喜冷饮、口干、口角歪斜、狂躁、脉洪大、脉滑疾、脉有力、面红、目黄、气粗、身热、涕浊、头汗、头热、头痛、脘胀、膝肿痛、先干后溏、消谷善饥、胸痛、牙痛、咽喉肿痛、壮热。
临床表现
临床以高热不已、汗出不退、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邪热独盛,或日晡潮热、脐腹胀痛、大便秘结等邪与燥屎内结,甚或神昏、谵语为特征的伤寒病。
病因
因太阳表邪入里化热,或因少阳病失治,或因素体阳盛,邪热搏结于阳明所致。
疾病预后
本证可由他经传来,亦可本经自发,多因太阳表病误治失治,病邪入里,或外邪直犯阳明,遇胃阳亢盛治人,或少阳病发汗利小便等法误治后转归阳明。而阳明腑证病势较重,如不及时施治,邪热扰及心神,还可出现神昏谵语,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等症。
预防
阳明病证,中医病证名。是外感伤寒病变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其性质属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可因邪热内实的机制不同,又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一般说腑证较经证为重,从病的发展来说,往往经证的邪热进一步亢盛,消烁津液,导致肠燥腑实则成腑证。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