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少阳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腹痛、干呕、食欲不振、往来寒热、微热、胁下痞硬、心烦、心下悸、胸胁苦满、不能食、口渴、脉沉紧、呕恶、小便不利、和解少阳。
阳陵泉外关胆俞风池丘墟足临泣
和解少阳,调达枢机。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胸中烦而呕,口渴,腹中痛,胁下痞鞭,心下悸,小便不利,身有微热,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
毫针针刺,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各家论述
少阳病证为伤寒六经病之一。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所致的证候。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特征。少阳病或来自太阳;或起病即为少阳病的,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有在经、在腑之分。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阳陵泉:始出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名阳之陵泉(《灵枢·本输》)、阳陵(《神应经》)。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又为胆之下合穴和八会穴之——筋之会穴。具有疏肝利胆、清利湿热、强健腰膝、通络止痛之功效。 外关、足临泣:依据外关和足临泣穴同属于八脉交会穴。足临泣是足少阳胆经输穴,同时又与带脉经气相通,且胆经为多气之经,“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方取本穴具有补益带脉之气血的作用。外关属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与足少阳胆经皆为少阳经脉,具有“同气相求”的作用且又与阳维脉相通,阳维脉具有维系、联络诸阳经的作用。 胆俞: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胆之背俞穴,胆腑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与阳陵泉同用可疏肝理气和胃。 丘墟:足少阳胆经原穴,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配伍胆俞、阳陵泉,有疏肝利胆、清肝明目之功。 风池:阳维主阳主表,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疏解表邪,止头痛祛寒热。
临床应用
本方为和解少阳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为辨证要点。 1.胁痛加期门、支沟、足三里,近取期门、远取阳陵泉以疏利肝胆气机;取支沟,沟通手少阳三焦之气;取足三里以和胃消痞。 2.黄疸加阴陵泉、至阳。阴陵泉健脾利湿,可令湿邪从小便出。至阳为治黄疸经验穴,可通阳化湿。阳黄加内庭泄热,阴黄加脾俞、中脘健脾。 3.头痛循经取穴加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以缓筋通络止痛。 4.郁病加神门、内关。内关可宽胸解郁,神门可宁心安神。 5.腹痛加中脘、天枢。局部取穴以疏调肠胃气机。 6.失眠多梦加神门、心俞以养心安神。 7.肩痹加肩井、肩醪、肩髃,局部取穴以缓筋通络止痛。 8.落枕加落枕穴。落枕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落枕的经验穴,对落枕的急性期疼痛及活动不利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9.疟疾加中渚、间使、后溪、陶道、大椎。陶道、大椎合用能振奋阳气,为截疟要穴;中渚、间使以和解少阳;后溪宣发太阳经气,引邪外出。
备注
1.阳陵泉、外关、胆俞、支沟、期门,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2.外关、胆俞、阴陵泉、至阴,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3.耳穴:取肝、胆、脾、胸、神门,毫针针刺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