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耳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7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化脓性中耳炎、白细胞增多、耳鸣、耳痛、耳胀、发热、烦躁不安、高热、急暴、跳痛、听力下降、畏寒、溢脓。

治法

治疗原则 根据脓耳发病特点,以疏风清热、清泻肝胆、健脾渗湿,补肾培元为主要内治法,外治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排脓的局部治疗。 外治 1、清除耳道内脓液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也可用负压吸引的方法清除脓液,以利于脓液流出。 2、滴耳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新鲜的虎耳草捣汁,每日滴耳5-6次。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耳疳散等。吹耳法是古代治疗脓耳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清除干净,每次吹入的药散不宜过多,否则容易造成堵塞及妨碍引流。 4、滴鼻未穿孔前急性期鼻塞患者,可用芳香通窍的滴鼻剂或1%麻黄素滴鼻液滴鼻。 5、涂敷如病情严重或脓液刺激,引起耳前后有红肿疼痛,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如意金黄散调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 6、摘除鼓室有肉芽或息肉者,可用药物腐蚀或手术摘除,有利于脓液的引流。 7、其他小儿患病耳周红肿,或脓耳日久流脓臭秽者可择时手术。

临床表现

临床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等为特征的耳病。

检查

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亦可见混合性耳聋。血常规:鼓膜穿孔前,白细胞总数偏高,鼓膜穿孔后或慢性者,白细胞可正常。颞骨CT或X线摄片可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形成。

None

䁎耳、缠耳

病因

因脏腑蕴热,复感外邪,湿热邪毒上犯耳窍,或脏腑虚损,耳窍失养,邪毒停聚耳窍所致。

疾病预后

脓耳,中医病名。是指由外邪侵袭,邪毒炽盛,停聚耳窍或脏腑虚损,正气亏虚,邪滞耳窍,无力托毒所致的以耳部疼痛、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本病严重者可引起脓耳变证,甚者危及生命。西医学的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炎可参考本病进行辨证施治。

备注

证治分类 内治 (一)外邪侵袭,壅遏耳窍 症状:起病急,发热,耳痛逐渐加剧,或剧痛后脓液流出;全身伴发热、恶寒或鼻塞流涕。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药:蔓荆子散加减。 常用药:蔓荆子、菊花、升麻、通草、赤茯苓、桑白皮、前胡、生地、赤芍、麦冬。 (二)肝胆湿热,熏蒸耳窍 症状:耳痛剧烈,耳脓黄稠,耳鸣耳聋;全身可见发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小儿症状较成人为重,可有高热、烦躁、惊厥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排脓。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当归、生地、车前子、通草、泽泻。 (三)脾虚失运,湿困耳窍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量多而清稀。听力下降或有耳鸣。全身可有头晕、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等。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 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常用药:黄芪、皂角刺、金银花、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人参。 (四)肾元亏损,邪滞耳窍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不愈,反复发作,量不多,脓液秽浊或呈豆腐渣样,并有臭味,听力减退明显。全身可见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 治法:补肾培元,化湿祛腐。 方药:肾气丸加减。 常用药: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鱼腥草、金银花、通草、夏枯草、桔梗。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