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臌针灸方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5.5K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腹大、腹胀、尿少、舌质胖、神疲、脘闷纳呆、畏寒、脉沉细、脉弦、面色苍黄、尿短、皮肤光亮、舌质淡紫、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肢冷、水臌。

水沟水分神阙

材料获取与鉴别


温补脾肾,化气行水。主治水臌。症见腹大胀满不舒,皮肤光亮,按之凹陷,移时方起,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不利,舌质胖淡紫,脉沉细而弦

先用艾条悬灸神阙,或隔姜灸,然后针刺水分,如腹大胀满,皮肤光亮,则用灸;针刺水沟,亦可用艾条或艾炷灸

各家论述

《类经图翼》:“鼓胀大抵水肿,极禁针刺。水沟三壮,水分灸之大良,神阙三壮,主水臌甚妙。”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职,清阳当升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以奉养其他脏腑;浊阴当降不降,水湿亦不能转输以排泄于外,清浊相混,壅于中焦。脾土壅滞则肝失条达,气血郁滞则痰阻不行,而成鼓胀。病延稍久,肝脾日虚,进而累及肾脏,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水寒之气不行;另一方面,肾与膀胱相表里,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浊血瘀壅结更甚,故实者愈实,使病情陷入危境。当此之际,应温补脾肾,化气行水。故方中主用艾炷直接灸或隔姜灸神阙,具有健运脾阳、温阳救逆之效;辅用针或灸督脉、手阳明与足阳明之会穴水沟,以开窍宁神,回阳救逆。当神宁阳回之际,为促进水湿之排出,佐以擅于泻水之水分穴以泌别清浊。诸穴合用,脾得健运则水湿不生,肾得开合则水湿排出,气化有权则鼓胀可消。

临床应用

1.腹大胀满加章门。 2.脘闷纳呆加内关、中脘。 3.神倦怯寒加灸关元。 4.下肢浮肿加阴陵泉、商丘。 5.小便短少加中极。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