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寒泄泻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8W

小结

本病证症状与证候为:泄泻、虚寒、沉迟脉、结脉、紧脉、水泻、不渴、腹胀、脉沉迟、脉沉迟无力、脉无力、身重、食欲不振、食欲减退、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治法

1.基本治疗 (1)急性泄泻 治法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以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者,加神阙,湿热者,加内庭,食滞者,加中脘。 操作毫针泻法。神阙用隔姜灸法。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理肠胃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2)慢性泄泻 治法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以任脉及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虚者,加脾俞、太白,肝郁者,加太冲,肾虚者,加肾俞、命门。 操作神阙用灸法,天枢用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公孙用补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足三里、公孙健脾益胃。 2.其他治疗 (1)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用维生素B1 、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2)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每次以3-4穴,毫针刺,中等刺激。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病因

虚寒泄泻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及脏腑虚弱等,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两者互相影,互为因果。 急性泄泻,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暑湿热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及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慢性泄泻,由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调,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肾阳亏虚,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