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初生湿疹、丘疹、湿疮、燥、便干、不安、潮红、发热、烦躁、红斑、哭闹、纳呆、尿赤、情绪不稳、食欲不振、食欲减退、水疱、脱屑、臖核肿大、臖核肿痛。
治法
1.中医中药治疗当辨证:风热盛者,治则宜清热祛风,若湿热重者,宜清热祛湿。外治:干型者可用润肌膏之类,湿型宜用文蛤散,主要药物:文蛤、轻粉、点红川椒。先将文蛤打成细块,锅内炒黄色,次下川椒同炒黑色烟起为度,入罐内封口存性。次日入轻粉研为细末,罐收贮,香油调搓。与此同时,乳母宜忌辛辣油腻等助热饮食。 2.中药偏方 (1)黄柏面、寒水石面、青黛面,以香油调涂患处渗液多的调稠些,渗液少的调稀些,每日搽2次。 (2)黄连、枯矾,共研细末加凡士林适量,配成软膏外涂患处。
临床表现
临床以哺乳期婴儿由头面渐及躯干、四肢,先后出现湿性或干性皮疹,伴见渗出、糜烂,或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患处瘙痒,皮疹愈后不留瘢痕等为特征的小儿皮肤病。
检查
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延及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
None
胎癣、胎疮
病因
因食物、药物或接触日常用品过敏,或风湿热邪浸淫皮肤所致。
疾病预后
奶癣,又名胎癣、胎疮,为发于婴儿的一种湿疮,好发于婴幼儿之头面部,或可延展于其他部位。 《圣济总录》论曰小儿体有风热,脾肺不利,或湿邪搏于皮肤,壅滞血气,皮肤顽厚,则变诸癣。或斜或圆,渐渐长大,得寒则稍减,暖则痒闷,搔之即黄汁出,又或在面上,皮如甲错干燥,谓之奶癣。初起者形似粟米,或散发,或密集群聚,疹色红赤,搔之即起白屑,其形若癣样。不起泡,不流水者称干敛疮,偏于风热盛者;若皮肤起粟,瘙痒无度,破则流水,浸淫成片,称为湿敛疮,为偏于湿热者。奶癣是在婴儿出生2-3个月时开始发病,一般在l-2岁以后,奶癣会自然减轻消退。本病症状可见于西医诊断的婴儿湿疹。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