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血瘀
小结
本证症候要素见:肝脾证、血瘀、舌紫黯、细涩脉、肝胆血瘀、脾胃血瘀、肝证、脾证、便黑、不饮、唇紫黯、但漱不咽、腹大、腹露青筋、腹痛、腹胀、腹胀腹痛、红丝赤缕、筋脉怒张、口干、口干不饮、面黑、面晦暗、面色发黑、舌瘀斑、脘腹痞满、胁痛、蟹爪纹、血痣、癥块、肿块、紫斑。
治法
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常见病证 肝脾血瘀型鼓胀 临床表现: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常用方剂:调营饮。 常用中药: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索、当归、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官桂、细辛、甘草。 针灸泻法:足三里、太冲、曲泉、期门。 肝脾血瘀型积聚 临床表现:腹部积块渐大,按之较硬,痛处不移,饮食减少,体倦乏力,面黯消瘦,时有寒热,女子或见经闭不行,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涩。 治法:祛瘀软坚,补益脾胃。 常用方剂: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常用中药:当归、川芎、桃仁、三棱、莪术、香附、乌药、陈皮、人参、白术、黄精、甘草。针灸泻法:足三里、太冲、曲泉、期门。
临床表现
临床以胁下肿块、刺痛拒按,腹痛、胀满,皮肤瘀斑、瘀点,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或伴见发热,黄疸,吐血等为特征的证候。
None
肝脾瘀滞证
病因
因瘀血阻滞肝脾所致。
疾病预后
情志致病,使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若偏重于影响气机的运行,则为聚;气血瘀滞,日积月累,凝结成块则为积。同时,肝气郁结,横逆乘脾,脾失健运,水湿不化,以致气滞、血瘀交阻,水停腹中,形成鼓胀。
备注
肝脾血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情志致病,使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继则由气及血,使血行不畅,经隧不利,脉络瘀阻所表现出来的一类病证。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