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举陷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耳鸣、久痢、久泻、头晕目眩、胃下垂、倦怠、脉虚弱、少气、舌质淡、四肢无力、苔白、脘腹坠胀、升阳举陷、脱肛、子宫脱垂。
百会气海脾俞阳陵泉运中气穴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头晕目眩,耳鸣,少气倦怠,四肢无力,腹部有坠胀感。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舌淡苔白,脉虚弱。
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各家论述
气陷是指气虚无力举升、清阳之气不升反而下陷的虚弱证候,一般是气虚的发展,也可是气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少气倦怠、四肢无力、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的表现;清阳不升则气血津液不能上承头面耳目,使之失于濡养,故头晕目眩,耳鸣;气虚无力升举、内脏位置不能维固,故见腹部有坠胀感,胃下垂,脱肛或子宫脱垂。百会: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属督脉,为督脉、足太阳之会,居于颠顶,施以灸法,可升阳举陷。气海:气海为生气之海、呼吸之根,取之以培元益气。脾俞、阳陵泉:脾主运化升清,脾气以升为健;少阳主升发。方中取脾俞以健脾益气,升清降浊;取足少阳胆经之合穴阳陵泉以利少阳之升发,更益补气之效。两穴配伍,则益气升清相得益彰。运中气穴:运中气穴有两组,中气法Ⅰ包括中脘、巨阙、下脘、梁门,中气法Ⅱ包括中脘、不容、太乙,两组腧穴均位于胃的体表投影处,两组可交替使用,以复脾胃升降之用,使气机顺畅,清阳得升、浊阴以降,中气得复。
临床应用
1.内脏下垂胃下垂,加上脘、胃俞;肾下垂,加肾俞、京门;子宫下垂,加子宫、次髎;脱肛者,加长强、天枢。 2.久泻、久痢宜加灸天枢、命门以温阳固涩。 3.重症肌无力可加相关经筋处的经穴或阿是穴。
备注
1.足三里、中脘、脾俞、胆俞。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2.百会、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3.足三里、太白、中脘、百会。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