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2.9W

小结

本病症状与体征为:肝、癌病、C反应蛋白升高、癌抗原125升高、癌抗原15-3升高、癌胚抗原升高、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谷氨酰转肽酶升高、甲胎蛋白升高、尿胆红素阳性、乳酸脱氢酶升高、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升高、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清补体C3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血清总胆固醇升高、血清总蛋白降低、脂蛋白a降低、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阳性、少商乙金、腹水、黄疸、包块、低热、乏力、腹泻、腹胀、肝痛、肝掌、肝肿、木星丘萎缩、纳差、体重下降、下肢水肿、下肢肿、消瘦、蜘蛛痣。

治法

根据肝癌的不同阶段酌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以及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生物治疗,中医中药治疗肝癌也多有应用。 1.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肝癌的首选,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手术方法有:根治性肝切除,姑息性肝切除等。对不能切除的肝癌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术中肝动脉结扎、肝动脉化疗栓塞、射频、冷冻、激光、微波等治疗有一定的疗效。原发性肝癌也是行肝移植手术的指征之一。 2.化学药物治疗经剖腹探查发现癌肿不能切除,或作为肿瘤姑息切除的后续治疗者,可采用肝动脉和(或)门静脉置泵(皮下埋藏灌注装置)作区域化疗栓塞,对估计手术不能切除者,也可行放射介入治疗,经股动脉作选择性插管至肝动脉,注入栓塞剂(常用如碘化油)和抗癌药行化疗栓塞,部分患者可因此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 3.放射治疗对一般情况较好,肝功能尚好,不伴有肝硬化,无黄疸、腹水、无脾功能亢进和食管静脉曲张,癌肿较局限,尚无远处转移而又不适于手术切除或手术后复发者,可采用放射为主的综合治疗。 4.生物治疗常用的有免疫核糖核酸、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胸腺肽等,可与化疗联合应用。 5.中医中药治疗采取辨证施治、攻补兼施的方法,常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以提高机体抗病力,改善全身状况和症状,减轻化疗、放疗不良反应。

临床表现

临床以发生于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触之坚硬或表面凹凸不平,影像学、组织学检查等结果阳性,伴见右胁痛,呕恶、腹胀,渐现黄疸、消瘦等为特征的肝系癌病。

检查

1.原发性肝癌实验室检查 (1)肝癌血清标志物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对诊断本病有相对的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持续血清 AFP≥400μg/升,并能排除妊娠、活动性肝病等,即可考虑肝癌的诊断。临床上约30%的肝癌患者 AFP为阴性。如同时检测 AFP异质体,可使阳性率明显提高。 2)血液酶学及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查肝癌患者血清中γ-谷氨酰转肽酶及其同功酶、异常凝血酶原、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高于正常。但缺乏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所在部位以及肝静脉或门静脉内有无癌栓,其诊断符合率可达90%。 2) CT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对肝癌的诊断符合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直径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 3) MRI检查诊断价值与CT相仿,对良、恶性肝内占位病变,特别与血管瘤的鉴别优于CT。 4)选择性腹腔动脉或肝动脉造影检查对血管丰富的癌肿,其分辨率低限约1cm,对<2.0cm的小肝癌其阳性率可达90%。 5)肝穿刺行针吸细胞学检查在 B型超声导引下行细针穿刺,有助于提高阳性率。 2.继发性肝癌大多数继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在正常范围内,但少数来自胃、食管、胰腺及卵巢的肝转移癌则可有 AFP的升高。有症状者多伴有 ALP、GGT升高。癌胚抗原 CEA升高有助于肝转移癌的诊断,结直肠癌肝转移时 CEA阳性率高达60%-70%。选择性肝血管造影可发现直径1cm的病灶。选择性腹腔或肝动脉造影多显示为少血管型肿瘤;CT表现为混合不匀等密度或低密度占位,典型的呈现"牛眼"征;MRI检查肝转移癌常显示信号强度均匀、边清、多发,少数有"靶"征或"亮环"征。

病因

因继发于肝积、肝着等病之后,家族遗传,或常食霉变食物,其他有害毒物伤肝,气血痰毒瘀结所致。

疾病预后

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肝脏的上皮或间叶组织,前者称为原发性肝癌,是我国高发的,危害极大的恶性肿瘤;后者称为肉瘤,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较较为少见。继发性或称转移性肝癌系指全身多个器官起源的恶性肿瘤侵犯至肝脏。一般多见于胃、胆道、胰腺、结直肠、卵巢、子宫、肺、乳腺等器官恶性肿瘤的肝转移。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