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疳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耳窍、疳证、穿孔、耳脓、漫肿、脓臭、听力下降。
治法
一、辨证要点本病主要分为虚实两类,实证则为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虚证则为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二、治疗原则 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宜清火利湿,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宜滋阴降火。 三、证治分类 1.实证(胃经湿热与肝经火毒相兼) 主证:耳中流脓色黑而腐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火利湿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车前子、木通、黄芩、山栀子、当归、生地、泽泻、柴胡、生甘 2.虚证(肾阴亏损虚火上炎) 主证:耳中出黑脓而臭,经年不愈,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丹皮、茯苓、知母、黄柏 其他疗法 外治法: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临床表现
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
病因
耳疳,中医病名。是指一种耳内漫肿,流黑色臭脓的耳病,多由湿热内蕴和肝火上扰所致。 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