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病证针灸方
小结
本针灸处方可用于:嘈杂、呕吐、食欲不振、吞酸、脘腹胀痛、上腹病证。
中脘公孙内关足三里
调和脾胃。主治脘腹胀满疼痛,嘈杂似饥,呕吐吞酸,不思饮食。
所有穴位可用平补平泻法。或根据病机虚实之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虚补或实泻法。中脘穴可用深刺法,穿透腹壁达胃前壁。根据患者胖瘦的不同,针刺深度一般在2~4寸。
各家论述
上腹为脾胃之分野,因此上腹病基本是脾胃的病变。凡是外感六淫或是脏腑内伤均影响了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浊,上腹脾胃的病变因此而产生。本方取中脘为主穴,中脘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本身分布在上腹部,既属于局部选穴法,也属于局部配穴法,针刺可达通调腑气、和胃止痛的作用。以公孙、内关、足三里为辅穴。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胃的下合穴,与中脘相配属于上下配穴法,功擅降气止呃,和胃止痛,故《四总穴歌》有“肚腹三里留”之说。内关是心包经的络穴,能历络三焦,又是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而“阴维为病苦心痛”(《难经·二十九难》),刺之可通调三焦,和胃降逆而止痛;公孙为脾经的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而“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素问·骨空论》)。内关配公孙属于八脉交会配穴法,专门治疗胃心胸病变;公孙配足三里属于表里经配穴法,能健脾和胃。以上配伍则可达脾气升、胃气降、疼痛止、呕恶消的目的。
临床应用
1.胃脘疼痛在上方的基础上,可做如下变法:①前后对应配穴法:中脘、梁门与脾俞、胃俞相配;②同部组合法:中脘分别与梁门、建里相配;③同经组合法:足三里分别与梁门、上巨虚、下巨虚相配。或加期门、阳陵泉用泻法以治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或加脾俞、胃俞、下脘、梁门用热补法以治脾胃虚寒之胃痛。 2.泛恶呕吐在上述处方中本着先远后近的原则针刺。即先刺足三里、公孙,得气后稍候片刻,再针内关,最后针中脘。内关治泛恶呕吐效果突出,如先针内关,本来的泛恶会转为呕吐;本来呕吐不重,针内关后呕吐会加重。而采用本法则可避免上述情况。为加强作用,内关常分别与间使、大陵等相配。严重者可用素醪、水沟。或加胃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温针灸、隔姜灸、艾条灸或加拔罐以达理气和胃、降逆止呕的作用。
备注
1.上脘、下脘、公孙、太白,用平补平泻法。 2.建里、脾俞、胃俞,用平补平泻法。 3.中脘、气海、足三里,用灸法,每穴灸7~21壮。 4.胃、脾、交感、皮质下,毫针刺,也可埋针,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