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瘘

知医邦医院摘录发布         阅读:3.0W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胆道、瘘管、血镁降低、发热、腹痛、腹泻、寒战、木星丘萎缩、心慌、右上腹痛。

治法

1.外伤或手术后胆瘘瘘口不大者,可在内镜下放置胆管支架或鼻胆管,使胆汁能够通畅引出,多能自行愈合。 2.若放置的腹腔引流管不能有效引流,需行局部引流或置管行造瘘术。

临床表现

胆瘘的漏出物可为胆汁、肠内容物、食物残渣等。量少则几ml,多者达数千ml。漏出量少或能及时经引流管漏出者可表现为局限性腹膜炎,出现右上腹的疼痛、压痛、肌紧张等,但全身反应不明显;如漏出量大或引流不畅伴感染时,可以有弥漫性腹膜炎和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

检查

1.瘘管造影可显示瘘管所在部位,以及远端有无狭窄及梗阻。 2. B超、CT可见胆肠吻合口周围或腹腔内积液。 3.腹腔穿刺抽出胆汁或胆汁样液体。

病因

手术后胆汁没有完全从胆总管或胆肠吻合口流入肠腔,胆汁或含胆汁的液体持续从胆道破损处流入腹腔、腹膜后,或经引流管流到体外即为手术后胆瘘。发生初期因没有瘘管形成,称为胆漏。1周左右,胆汁流出道被纤维组织包裹,瘘管形成,即称为胆瘘。本病发生率为3%-9%,有时与胰瘘同时存在。

你认为本篇文章有用吗?
收藏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