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胁痛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产后、胁痛、有恙。
治法
一、辨证要点 1、辨疼痛胀痛游走不定者属气滞,刺痛不移者为血瘀,隐痛绵绵者多属血虚。 2、辨虚实隐痛,痛势绵。绵者,多为虚证,胁痛较重,甚则痛不得转侧者,多为实证。 二、治疗原则 治疗以养肝、活血、养血为主,药宜灵动,既防香燥耗阴,又不可过用滋腻呆补。 针灸疗法: 主穴:太冲、阳陵泉、期门。 配穴:气血不足加足三里、三阴交,虚热者加行间,血瘀加中极。 操作: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余穴针用泻法。
病因
产后胁痛,中医病名。指孕妇分娩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备注
证治分类 1.血虚型 主证:以产妇胁痛,喜温喜按,面色萎黄或咣白为证候特点。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舌淡红无苔、脉虚细。 治法:温补营血。 代表方: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味。 常用中药:熟地、当归、党参、茯苓、白术、川芎、白芍、肉桂、甘草、红枣 2.血瘀型 主证:以产妇两胁疼痛,痛多于胀、拒按,左胁尤甚为证候特点。舌有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痛。 代表方:生化汤《傅青主女科》加减。 常用中药:当归、玄胡索、川芎、桃仁、炙甘草、红枣、生姜 3.气滞型 主证:以产妇胁痛,右胁尤痛甚,胀多于痛为证候特点。舌苔薄润,脉沉弦。 治法:理气止痛。 代表方:逍遥散《和剂局方》加减。 常用中药:香附、台乌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炙甘草、柴胡、青皮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