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泻
小结
本条为中医病名,症状与证候为:泄泻、水样便、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太徵戊火、便频、便稀、大便失禁、腹泻、后重、里急、黏液便、脓血便、完谷不化。
治法
暑月水泻《验方新编》卷五 [症见]婴幼儿夏暑季节腹泻,排出物如水样,多兼小便赤涩或小便不通。 [病理病因]因感受暑湿之邪,内侵肠胃所致。 [治法]清暑利湿 [方剂]四苓散加木瓜、木通、车前子。 外感湿泻《症因脉治》卷四 [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 [病理病因]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 [治法]祛湿、利小便。 [方剂]胃苓散、平胃散。 [附注]若表症较重,见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汤解表祛湿。 脾虚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 [症见]"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其脉多虚濡或沉缓。 [病理病因]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 [治法]温运健脾 [方剂]理中汤、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等方。 胎前寒泻《邯郸遗稿》 ⑴脾肾阳虚者: [症见]脐下作痛,喜暖喜按,肠鸣即泻,腹胀畏寒肢冷。 [病理病因]多因孕后脾肾阳虚,或外受风寒,或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肾,以致肾阳不能上蒸脾土,运化失职,传导失司所致。 [治法]温阳健脾止泻 [方剂]四神丸,或理中汤。 ⑵外感风寒者: [症见]泄泻清稀,腹痛肠鸣,或肢体酸痛,或畏寒发热。 [治法]祛风散寒止痛 [方剂]胃苓汤。 ⑶饮食生冷者: [症见]腹痛泻下酸臭,腹胀痞满,嗳气腐臭。 [治法]消食导滞止泻 [方剂]保和丸,或养胃汤加山楂、神曲、麦芽。 小儿热泻《婴童百问》 [症见]"小儿热泻者,大便黄而赤,或有沫。"伴有阵阵肠鸣腹痛,烦躁啼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病理病因]热迫大肠而致。小儿为纯阳之体,感受暑热,邪热入里,下迫大肠。 [治法]苦寒泻热 [方剂]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临床表现
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克,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病因
多因脾胃虚弱,感寒停湿及热迫肠胃所致。
预防
注意饮食卫生:加强卫生宣教,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备注
水泻,病证名。泻下稀水,如水下注。又称水泄、注泄、泄注、注下。多因脾胃虚弱,感寒停湿及热迫肠胃所致。
© 2023 武汉知医邦医院有限公司
备案号 鄂ICP备2022016696号-1